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鉴赏

这首诗通过荷、菊、橙、橘等花果的变化,描写秋末初冬的景色。

诗人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之景:那曾经铺满碧叶红花的荷塘,早已红衰翠减,枯败的茎再也撑不起如伞子般的荷叶了;园圃里的菊花,凋谢枯萎,花叶无全,惟有枝干傲霜斗雪,依然挺拔。在这初冬时节,荷与菊不得不让位给生机盎然的初冬骄

子──橙和橘。诗人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这橙黄橘绿的时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季季不同。诗人首先选择了夏秋最茂盛的荷、菊,写出它们入冬后的衰残,来衬托岁寒的橙、橘独艳。首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流水对。流水对的要求严格,既要保持词语对偶工整,又要使前后两个诗句的意思连贯。“荷尽”和“菊残”相对,“已无”和“犹有”相对,“擎雨盖”和“傲霜枝”相对。经这两句一抑,到下面两句一扬,使得诗人认为冬天是“一年好景”的看法,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诗人巧妙地运用虚字来表达递进的诗意。“已无”、“犹有”、“最是”三词,写出冬日里荷不如菊、菊不如橙、橘的真实情状,层层衬托,从而突出“橙黄橘绿”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橘树在古人心目中,一直是品格高尚的嘉树。诗人借物喻人,在此也有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的含意。

苏轼这首诗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们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气和诗意,可见苏轼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创作背景

元祐初年,旧党重新执政,苏轼被召还朝,成为朝廷重臣。但是苏轼反对旧党尽废新法,元祐四年(公元1089)初迫二度外放杭州。当时,他已离开杭州整整十五年了。

这首诗是元祐五年(公元1090)初冬在杭州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祥符县)人。苏轼任杭州知府时,他也在杭州做官,苏轼常与他诗酒唱酬,对他十分看重,曾称他为“慷慨奇士”。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

猜你喜欢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柯敬仲墨竹

明代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竹枝词

明代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京师得家书

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对酒

清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寻胡隐君

明代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月儿弯弯照九州

宋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淮村兵后

宋代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七哀诗三首·其一

两汉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