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译文及注释

红花凋残了,青杏还没成熟,空中燕子成群飞翔,地面绿水绕着住家流淌。枝头上的柳絮被风吹得愈来愈少了,放眼天涯,何处不见青青芳草!

墙内是悬挂着秋千的院落,墙外是寂静长远的路途。墙内洋溢着佳人荡秋千的欢笑声,墙外行走的却是我这个满怀忧伤的失意人。笑声随着距离逐渐变小,却也勾起了我这多情的人一片烦恼!

“蝶恋花·春景”鉴赏

东坡此词本身所抒发的不仅仅是思乡的心情,其实有更深一层的时空流转之悲。“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时令更替的轨迹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变化中意识到:红花褪落衰残,青杏初结小小的果实,已是春末夏初了。东坡写行旅中的风光,空间景色的铺设往往能随时间而变换,呈现向前行进的动态感,带领读者身历其境。此时,燕子飞翔,绿水绕着房舍流动。这是寻常村野都可看见的景象。我们可以想像一个行走天涯的旅人,当他意识到春天已接近尾声,心情苦闷,突然走进一个孰悉的世界,自然朴实的乡居生活重现眼前,无端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但也会生出更无奈的感叹:“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词中跟着的情节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走出了村舍,情随景转,眼前尽是些与离别相关的物象:柳絮与芳草。柳絮飘绵,愈吹愈少,春天真的减色退去了,而夏日亦将接续而来,放眼望去,直到天边远处那个地方不是青青芳草?草色蔓延到天际,象征绵绵长恨,与流落天涯的游子紧密相随。李煜词所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说得就更直白了。东坡这两句,字面上没明说一己的怨情,反而让人读来,好像只是客观敍说世间事物增减有无的情状──有些东西减少了,别的东西到处是。不过,细加体会,就会发现这看似平实疏淡的语调中,其实掩藏着一种“留也留不住(时间),挣也挣不脱(离恨)”的幽深情意。

人不断地往前行进,时间就这样推移,空间就如此延伸,他不是因为看见花落草生的消长变化而感伤,自然景物的替换本身就是常态,看着这景象年复一年皆如是,而相对于此,人的年寿有限,往事已逝,未来又不可测,人生漫漫长路,却不知所归,这才是令人伤痛的事实。诚如欧阳修所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不管外在如何,痴执于情才是问题的关键。东坡此词的下片,就追溯到这根源处着笔;它最特别而且有创意的地方,是运用“男女──内外”相对的情景,生动而深刻的敍述了在时空流转中人间苦恼的来由,乃在“多情”:“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堵墙隔开两个世界。墙里,佳人荡着秋千,正享受着、挥霍着她的青春岁月?墙外,行人走在道路上,正由此处到别处去。墙里的佳人正栖居于此,相对的,墙外行人却奔走于旅途中,不得安稳。他们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处境与心境,而他们之所以有交集,是因为佳人的笑声由墙里传到墙外,行人在路上听见了。如果行人一直走去,没有关注这声籁,因而引起某种特别的情绪反应,这笑声便如同风声、鸟声,不过是旅途中配衬的物事,或反映宁静、渲染寂寞的感觉,乃一般诗词惯常使用的意象。但这行人显然被佳人的笑声吸引了,他没有继续行程,反而伫立在墙边好一段时间,直到女孩累了,笑声逐渐消失,行人才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惊觉。这里的“多情”,应该不是指因为佳人笑声令人陶醉,产生爱慕之意,应是听者闻声而动情,感到似曾相识,遂不自觉的停下来,于是愈听愈入神,仿佛翻越记忆的墙篱,沉醉于往日类似的情怀中──昔日自家的欢声笑语和当下佳人的情景浑然重叠一起。这有点像蒙太奇的画面,墙内墙外,现实与幻想,同时并现着相似的景象。此词的语句中留有些空白处,让读者去联想。“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两句写得颇具戏剧效果。重复“笑”字,构成“顶真”句法,使语脉不断,呈现了时空转折间也交接着笑声的情状。然后写声音消失,颇有层次,模拟相当生动:笑声愈来愈小,逐渐听不清楚,终至归于寂静……行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墙内佳人因为累了,走下秋千架,回到室内,声音乃跟着她愈走愈远,渐渐从有到无。行人此时,回忆的片段亦随着那笑声慢慢消逝。当回过神来,顿然感叹,被不相干的人儿撩拨起情绪,烦恼不已,只能怪自己枉自多情啊。佳人“无情”,那是相对于行人主观有情而言;她自得其乐,那知隔墙有耳,有人竟然偷听了还生怨气呢?

东坡此词写出一段颇值得细思的人间行程。我们心中只要有忘不了的情,随时都可能被外在物事触发唤起。尤其在时空变化之感特深的时候,人更想逃回情感温暖的世界,在爱中寻找慰藉。人生漫漫长路中,只要我们缺乏往前迈进的勇气,稍作停顿,偶一分神,回顾所来径,对照今昔,便会无端生出许多烦恼,此恨不只与风月无关,和不相干的人事又有甚么关系呢?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

猜你喜欢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宋代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宋代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宋代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踏莎行·秋入云山

宋代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宋代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迈陂塘

金朝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行香子·述怀

宋代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瑞龙吟·大石春景

宋代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代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