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译文及注释

晴天时西湖微波荡漾波光粼粼,景色非常好看。雨天时湖面水气弥漫山峰迷离,景色奇特无比。 我想把西湖比做那西施美女,不论淡雅的装束或浓艳的打扮,都是非常美丽。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鉴赏

一、这首诗通过对晴日水光、雨中山色的描绘,说明了西湖在任何时候都很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无限爱慕与眷恋。作品前实后虚,形神兼备。

二、这首诗的比喻特点:

一般的比喻多是以物比人,此诗的比喻却是以人比物。它以绝代佳人西施比喻天下胜景西湖,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自然之美,而且生动地揭示出西湖的风情韵致;体现出西湖胜景的佳妙无双,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余地。正是这种神来之笔,使此诗成为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珍品。

创作背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选自《苏轼诗集》卷九,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一〇七三),原题共二首,此处选录第二首,湖指杭州西湖。作者用概括的语言赞美西湖的景色,首先就湖上的阴晴变化描写了西湖的风貌,接着用绝妙的比喻来表达西湖的神韵,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寻味。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

猜你喜欢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寻胡隐君

明代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月儿弯弯照九州

宋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淮村兵后

宋代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七哀诗三首·其一

两汉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塞上

宋代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 一作:晨)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其十四

魏晋嵇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寄王琳

南北朝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