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译文及注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鉴赏

一首好的题画诗,能通过语言的形式再现画面的形象、意境,但又不是对画面简单的描述,同时还要表现出诗人所独有的思想、感情,苏轼的这首诗便具备了这些特点。

首先诗人展示了惠崇这幅画的画面的布局:几枝桃花处于竹丛之外,江中几只戏水的鸭子为画面的主体。近岸处还有满地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苇。诗人想起河豚喜食蒌蒿、芦芽,因而联想到在这春天的时候,河豚大抵也准备由海入江了。

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苇。这些应当都是画中所有。分别来看,第一句写的是地面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的是岸边景。从这三句诗,大致可以想见这幅画的取景和布局。诗人精要地再现了画面的形象,但他并没有被原画所囿,还表现了画笔所难以表达的感觉和事物。诗人在欣赏惠崇这幅画时所以产生“水暖鸭先知”的想像,是因为画面本来有水有鸭,更从桃花开,芦苇生所显示的季节而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至于诗人之写“河豚欲上”,则是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诗人知道河豚食蒿、芦便会长得肥美、初生的蒿、芦又可作鱼羹的材料,这是通过诗人的想像和联想得之于视觉之外、得之于画面之外的。

题画诗是题在画上的,应当做到诗与画两相辉映,成为珠联璧合的整体;同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又应当离开了画仍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今天,尽管人们早已看不到惠崇的这幅画了,而苏轼的这首诗却依然是众口传诵的名篇。不必看画,只从这首诗所再现的景物美、所创造的意境美,从诗人所表露对生活的感受,读者自会被深深吸引,受到感染。

创作背景

这是苏轼在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写的一首题画诗。他所题的,是宋初名画家惠崇的一幅画。惠崇是一位僧人,工画水禽,特别擅长绘画水乡景色,点缀鹅雁、鹭鸶等,人称“惠崇小景”。这首诗所提的画,是一幅以春天景物为背景的鸭戏图。《惠崇春江晚景》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此诗又题作《惠崇春江晓景》或《书衮仪所藏惠崇画》。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

猜你喜欢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有感

清代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茶山下作

唐代杜牧

春风最窈窕,日晓柳村西。

娇云光占岫,健水鸣分溪。

燎岩野花远,戛瑟幽鸟啼。

把酒坐芳草,亦有佳人携。


立春

唐代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柯敬仲墨竹

明代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喜春来·春盘宜剪三生菜

金朝元好问

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唐代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竹枝词

明代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

宋代辛弃疾

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听雨楼

元代张雨

雨中市井迷烟雾,楼底雨声无著处。

不知雨到耳边来,还是耳根随雨去。

好将此语问风幡,闻见何时得暂闲。

钟动鸡鸣雨还作,依然布被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