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代]: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我这一生漂泊不定,如今又踏上这漫长的旅程。在溪边我放下马缰,静静地聆听着溪水的潺潺声。我如同那无用的散木,害怕被搜林的斧头所砍伐;我这匹疲惫的马儿,却渴望听到收兵归营的号角声,以得片刻安宁。

细雨绵绵,滋润着大地,茶农们因此喜笑颜开;在那乱山深处,长官清廉自守,为民造福。人世间有多少条岔路可供选择,我却想要向那田间劳作的农夫询问,了解他们耦耕田间的宁静生活。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鉴赏

这首诗以诗人的旅行为线索,抒发了对人生、仕途以及自然田园生活的深刻感悟。首联“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以“身世悠悠”开篇,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而“溪边委辔听溪声”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归于自然的宁静心境。

颔联“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运用比喻,将诗人自己比作无用的散木和疲惫的马儿,表达了对仕途险恶、政治斗争的畏惧与厌倦,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颈联“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转而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面,细雨滋润、茶农喜悦、长官清廉,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美好,与诗人内心的追求相契合。

尾联“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则是对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诗人意识到人世间有无数条道路可供选择,但他却更向往那田园生活中的耦耕之乐,这既是对现实的不满与逃避,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有关。在古代中国,许多文人墨客都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与波折,对人生、仕途以及自然田园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诗人可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厌倦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政治斗争的险恶、仕途的艰难以及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等。

这首诗属于即事感怀诗的题材类型。即事感怀诗是古典诗词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它以某一具体事物或场景为触发点,引发诗人的感慨与思考,进而抒发诗人的情感与志趣。这类诗歌往往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世界。

在给出的这首诗中,诗人以“身世悠悠我此行”开篇,表达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随后通过“溪边委辔听溪声”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运用比喻与象征手法,将自己比作无用的散木和疲惫的马儿,表达了对仕途险恶、政治斗争的畏惧与厌倦,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以“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作结,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即事感怀的情怀与志趣,因此属于即事感怀诗的题材类型。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

猜你喜欢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代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惜奴娇 其一

宋代石孝友

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把一心、十分向你。尽他们,劣心肠、偏有你。

共你。风了人,只为个你。宿世冤家,百忙里、方知你。

没前程、阿谁似你。坏却才名,到如今、都因你。是你。

我也没星儿恨你。

鹧鸪天·屏障重重翠幕遮

宋代石孝友

屏障重重翠幕遮。兰膏烟暖篆香斜。相思树上双栖翼,连理枝头并蒂花。敧凤髻,亸乌纱。云慵雨困兴无涯。个中赢取平生事,兔走乌飞一任他。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四八 王文正公

明代孙承恩

王公盛德,休休其容。人讦我誉,荐贤为公。智名勇能,公无可述。

致时太平,乃见公绩。

狼子野心

清代纪昀

  沧州一带滨海煮盐之地,谓之灶泡。袤延数百里,并斥卤不可耕种,荒草粘天,略如塞外,故狼多窟穴于其中。捕之者掘地为井,深数尺,广三四尺,以板覆其上,中凿圆孔如盂大,略如枷状。人蹲井中,携犬子或豚子,击使嗥叫。狼闻声而至,必以足探孔中攫之。人即握其足立起,肩以归。狼隔一板,爪牙无所施其利也。然或遇其群行,则亦能搏噬。故见人则以喙据地嗥,众狼毕集,若号令然,亦颇为行客道途患。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笠翁对韵·十二文

清代李渔

忧对喜,戚对欣。五典对三坟。佛经对仙语,夏耨对春耘。烹早韭,剪春芹。暮雨对朝云。竹间斜白接,花下醉红裙。掌握灵符五岳篆,腰悬宝剑七星纹。金锁未开,上相趋听宫漏永;珠帘半卷,群僚仰对御炉薰。

词对赋,懒对勤。类聚对群分。鸾箫对凤笛,带草对香芸。燕许笔,韩柳文。旧话对新闻。赫赫周南仲,翩翩晋右军。六国说成苏子贵,两京收复郭公勋。汉阙陈书,侃侃忠言推贾谊;唐廷对策,岩岩直谏有刘蕡。

言对笑,绩对勋。鹿豕对羊羵。星冠对月扇,把袂对书裙。汤事葛,说兴殷。萝月对松云。西池青鸟使,北塞黑鸦军。文武成康为一代,魏吴蜀汉定三分。桂苑秋宵,明月三杯邀麯客;松亭夏日,薰风一曲奏桐君。

三姝媚·烟光摇缥瓦

宋代史达祖

烟光摇缥瓦,望晴檐多风,柳花如洒。锦瑟横床,想泪痕尘影,凤弦常下。倦出犀帷,频梦见、王孙骄马。讳道相思,偷理绡裙,自惊腰衩。

惆怅南楼遥夜,记翠箔张灯,枕肩歌罢。又入铜驼,遍旧家门巷,首询声价。可惜东风,将恨与、闲花俱谢。记取崔徽模样,归来暗写。

苏武慢·试问禅关

明代吴承恩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岩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取自元彭致中编集《鸣鹤馀音》,底本出处《正统道藏》。作者冯尊师。原文为: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相岩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窅。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免葛藤丛里,婆娑游子,梦魂颠倒。

临江仙

宋代石孝友

常记梦云楼上住,残灯影里迟留。依稀绿惨更红羞。露痕双脸泪,山样两眉愁。

数片轻帆天际去,云涛烟浪悠悠。今宵独宿古江头。水腥鱼菜市,风碎荻花洲。

续金铜仙人辞汉歌

宋代于石

汉皇锐意求神仙,神仙之效何茫然。

蓬莱弱水不可到,且立宫中承露盘。

饿餐玉屑不堪饱,谁谓有方能却老。

人生修短数在天,多慾未必能延年。

秋风吹老茂陵树,年年空滴金茎露。

建章宫阙随烟尘,块然屹立惟铜人。

宫官西来果何意,一朝辞汉将归魏。

吁嗟铜人如有知,口不能言惟泪垂。

自从曹氏盗神器,父子相传已三世。

汉宫故物无一存,汝独犹能感旧恩。

凄然照影临渭水,一折铜人扶不起。

宁为弃物委道傍,不忍漂泊离故乡。

迢迢东望洛城路,回首长安愁日暮。

长安繁华非昔时,洛阳寥落谁复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