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 食荔枝”译文及注释

罗浮山下四季如春,气候温暖宜人,卢橘(枇杷的一种)与杨梅果实新鲜,一个接一个地成熟。每天品尝着鲜美的荔枝,我愿意永远做岭南人,不辞长居此地。

“惠州一绝 / 食荔枝”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岭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特别是突出了荔枝的美味。首句“罗浮山下四时春”以罗浮山为背景,点出了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即四季温暖如春,为下文描写水果的丰收奠定了基础。次句“卢橘杨梅次第新”则进一步展现了岭南物产之丰富,卢橘与杨梅相继成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第三句“日啖荔枝三百颗”是诗中的名句,夸张地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的极度喜爱。荔枝作为岭南特产,以其鲜美多汁、甘甜可口而闻名,苏轼在这里用“三百颗”这一夸张的数量词,既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嗜爱,也展现了他豪放不羁、洒脱自在的性格特点。同时,这句诗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生活情趣、享受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

末句“不辞长作岭南人”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在品尝了荔枝的美味、领略了岭南的风光之后,苏轼表达了自己愿意放弃中原的繁华生活,长期定居岭南的意愿。这不仅是对岭南风物的赞美,更是对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生活方式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时所作。当时,他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至偏远地区,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在惠州期间,他深入民间,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对岭南的自然风光和物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对荔枝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苏轼那种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

猜你喜欢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渔家傲

宋代石孝友

夜半潮声来枕上。击残梦破惊魂荡。见说钱塘雄气象。披衣望。碧波堆里排银浪。

月影徘徊天滉漾。金戈铁马森相向。洗尽尘根磨业障。增豪放。从公笔力诗词壮。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宋代苏轼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代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春景禅房花木深

宋代刘辰翁

此处少人迹,禅房深客心。

殿廊常寂寂,花木自深深。

面壁看红影,蒲团对绿阴。

定回蜂欲逗,香在蝶难寻。

棋电惊青子,茶烟出半林。

客来参话久,隔屋听鸣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