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李白的诗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及注释

老朋友自西向东离开了黄鹤楼,

在桃红柳绿的三月乘船去扬州。

那船帆渐去渐远在蓝空下消逝,

祗见滔滔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鉴赏

好朋友要顺长江东下离开此地到扬州去。暮春三月,正是烟雾迷濛、草长莺飞时节。在这种充满诗意的季节里,竟然要送走老朋友,心中不免感伤。在良辰美景中千里相送,心中真是不舍。老朋友的船只已经扬帆出发,愈行愈远,终于隐没在青翠的山峦之后。站在岸边凝望,因为专注的看著朋友所搭乘的船只,以至于没查觉到江上还有其他的帆船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黄鹤楼、烟花、江水、舟船是景,而每一场景都衬出李白对友人的情意。语言平淡自然,无雕琢痕迹,作者个性豪放飘逸、自然率真,这首诗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不用典、不雕饰,像是随口吟哦而出,十分自然,极其流畅。作者用「烟花三月」渲染送别的环境,以绚丽景致反衬心中的惆怅。并透过送走友人之后,久久凝神伫立江边,不忍离去的感人场面,将别离难遣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既细腻而又委婉,令人玩味无穷。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将从黄鹤楼到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的距离,生动的描写出来。第一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第二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美丽风光;后两句写隐没在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像是一条无形的线,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
这首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态感,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唐代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站在上面送客,远望去壮阔的风景,确实会让人产生远大的胸襟。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
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意境,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借鉴,许多江边送别的场面,都设计了帆船愈行愈远,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由此亦可见这首诗艺术生命力之强盛。

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的诗(210篇)

猜你喜欢

独不见

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赠阙下裴舍人

唐代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蜀先主庙

唐代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唐代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代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唐代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同题仙游观

唐代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赠别二首·其二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