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师晋师灭夏阳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虞师晋师灭夏阳”译文及注释
(说到晋军)不是攻打虞国却说灭掉了虞国,这是为了强调晋军同时灭掉了夏阳。虞国没有派军队出征,但这里说“师”,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在晋国之先被提及,按《春秋》笔法不能不说它有军队。为什么说它在晋国之先呢?因为它是晋灭夏阳的主要帮凶。夏阳,是虞国和虢国边境上的重要城邑。灭掉了夏阳,虞国和虢国也就随之被攻占了。为什么说虞国是晋灭夏阳的主要帮凶呢?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荀息说:“君王为什么不把屈地产的良马和垂棘出的美玉给虞公呢?以此向他借路去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是晋国的宝物啊!如果虞公接受了我们的宝玉与良马但不借给我们道路,那该怎么办?”荀息说:“这是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方法。他不借给我们道路,必定不敢接受我们的宝玉与良马。如果他接受了我们的宝玉与良马而借给我们道路,那么就是我们把宝玉从内府取出来,藏在外府里;把良马从内厩牵出来,放在外厩里。”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那里,他一定不会让虞君接受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但性格懦弱,而且年纪比虞君小。心里明白,他的话就说得简短;性格懦弱,他就不敢竭力劝阻;年纪比虞君小,虞君就不尊重他。况且宝玉与良马都在国君眼前,而灾祸却在一个国家之后,这是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的。我猜想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晋献公于是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君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很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公不听,接受了晋国的宝玉与良马,借给了他们道路。宫之奇又劝阻说:“俗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于是带着他的妻子儿女逃到曹国去了。晋献公灭亡了虢国,五年之后又灭亡了虞国。荀息牵着那匹曾经用来献给虞君的马,捧着那块璧玉走到晋献公面前说:“璧玉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牙齿增加了。”
“虞师晋师灭夏阳”鉴赏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讲述了晋献公采用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灭亡虢国和虞国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和叙述,生动地展现了晋献公的狡诈、荀息的智谋、宫之奇的远见以及虞公的愚蠢。
首先,文章通过晋献公与荀息的对话,揭示了晋献公的野心和荀息的智谋。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但道路被虞国所阻,于是荀息提出了“假道伐虢”之计,以宝玉和良马为诱饵,借道于虞。荀息对虞君性格的准确判断和“中知以上乃能虑之”的见解,显示了他的深谋远虑。
其次,文章通过宫之奇的两次劝阻,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无奈。宫之奇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但虞公却贪婪短视,不听劝阻,最终导致了虞国的灭亡。宫之奇的逃亡也暗示了智者无法挽救愚者的命运。
最后,文章以荀息牵着马、捧着璧玉向晋献公复命的情节作为结尾,既呼应了开头荀息提出计谋的情节,又讽刺了虞公的愚蠢和晋献公的狡诈。荀息的话“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更是充满了讽刺意味,暗示了虞国虽然保住了宝玉和良马,但却失去了国家和自由。
全文表达的感情:
全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智者(如荀息、宫之奇)的赞赏和对愚者(如虞公)的批判。通过晋献公“假道伐虢”的故事,作者强调了智慧、远见和谨慎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贪婪、短视和愚蠢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整篇文章充满了对人性、政治和战争的深刻思考。
猜你喜欢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过刘贡甫
去年约子游山陂,今者仍为大梁客。
天旋日月不少留,称意人间宁易得。
天明径欲相就语,云雪填城万家白。
冬风吹鬣马更骄,一出何由问行迹。
能言奇字世已少,终欲追攀岂辞剧。
枕中鸿宝旧所传,饮我宁辞酒或索。
吾愿与子同醉醒,颜状虽殊心不隔。
如知今有可怜人,回首纷纷斗筲窄。
赋张袁州隐斋三首其一
少时见敲搒,濈濈背欲汗。
及壮事州县,稍稍觉不惮。
由来只一心,今昔非异见。
君子远庖厨,夫岂恶刍豢。
长恐恶今熟,此道出无间。
是隐乃在我,扁榜安用办。
君侯退归来,此意却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