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瞿士雅的诗 > 九日宴集懋社十首 其二

九日宴集懋社十首 其二

[清代]:瞿士雅

偷得浮生半日闲,登高何必上龙山。

自嫌诗酒犹多兴,无限秋光为解颜。

野石静排为坐榻,白云深处寄柴关。

林亭自有幽贞趣,今日应须醉始还。

“九日宴集懋社十首 其二”译文及注释

偷得这半日的闲暇时光,其实不必非要登上龙山去远眺。我自认为诗与酒还能激发我不少兴致,这无边的秋景足以让我开怀。野外的石头静静地排列着,就像为我准备好的坐榻,白云深处仿佛可以寄托我关闭的柴门。林中的亭子自有它幽静坚贞的情趣,今天我应该要醉到尽兴才肯回去。

“九日宴集懋社十首 其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诗人于秋日闲暇时,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画面。首句“偷得浮生半日闲”,以“偷”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难得片刻宁静的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这种闲暇时光的珍贵和难得。次句“登高何必上龙山”,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心态,他认为欣赏美景不一定非要到名山胜地,身边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

接下来的两句,“自嫌诗酒犹多兴,无限秋光为解颜”,诗人自谦地说自己虽然诗酒之兴未尽,但眼前的无限秋光已经足以让他开怀。这里,“诗酒”与“秋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人为的享乐,后者是自然的馈赠,诗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野石静排为坐榻,白云深处寄柴关”两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的静谧与和谐。野外的石头仿佛特意为他排列成坐榻,白云深处则像是可以寄托他心灵的归宿。这里,“坐榻”与“柴关”都是诗人心灵的寄托之所,体现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末句“林亭自有幽贞趣,今日应须醉始还”,诗人总结道:林中的亭子自有它幽静坚贞的情趣,今天我应该要醉到尽兴才肯回去。这里,“醉”不仅指酒醉,更指诗人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心态。全诗以“醉始还”作结,既呼应了开头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又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和留恋。

全诗表达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在繁忙生活中难得片刻宁静的珍惜。诗人通过描绘秋日闲暇时光中的自然景物,展现了自己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心态,以及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深刻感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瞿士雅简介

清代·瞿士雅的简介

瞿士雅姓名:瞿士雅(一名高桂)

字:若稚

籍贯:奉贤(今属上海)

...〔► 瞿士雅的诗(1篇)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送张左司)

宋代石孝友

君恩九鼎重,臣命一毫轻。出身事主,刚甚须作不平鸣。老却西山薇蕨,闲损南窗松菊,羞死汉公卿。豺狼敢横道,草木要知名。

秋已素,人又去,若为情。长沙何在,风送呜咽暮潮声。举棹却寻归路,挥尘莫谈时事,得酒且频倾。一片古时月,千里伴君行。

恋绣衾

宋代陆游

无方能驻脸上红。笑浮生、扰扰梦中。平地是、冲霄路,又何劳、千日用功。

飘然再过莲峰下,乱云深、吹下暮钟。访旧隐、依然在,但鹤巢、时有堕松。

夜入监中

宋代孔平仲

攲枕汗如洗,出门更已深。

长风万里至,河汉清人心。

芙蕖有佳气,杨柳摇疏阴。

秋声繁促织,月色动栖禽。

落魄衣忘带,逍遥发懒簪。

听从凉冷入,一快直千金。

惜奴娇·我已多情

宋代石孝友

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

把一心、十分向你。

尽他们,劣心肠、偏有你。

共你。风了人,只为个你。

宿世冤家,百忙里、方知你。

没前程、阿谁似你。

坏却才名,到如今、都因你。

是你。我也没星儿恨你。

阮郎归

宋代石孝友

烛花吹尽篆烟青。长波拍枕鸣。西风吹断雁鸿声。离人梦暗惊。

乡思动,旅愁生。谁知此夜情。乱山重叠拥孤城。空江月自明。

咏月

唐代罗隐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违别成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传言玉女

宋代石孝友

雪压梅梢,金袅柳丝轻敛。锦宫春早,乍风和日暖。华国翠路,九陌绮罗香满。连空灯火,满城弦管。

月射西楼,更交光照夜宴。万人拥路,指鳌山共看。花旗翠帽,到处朱高卷。归时常是,漏残银箭。

荻港雨行

明代管讷

昨朝楚岸喜秋晴,今日吴船雨里行。

人事天时何可测,青山白水总关情。

久知盟与沙鸥冷,那得身如野鹤轻。

怪底石尤风太恶,空劳百丈进脩程。

无题

唐代唐代侠名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人归万里外,意在一杯中。

只虑前程远,开帆待好风。

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

闺门镇不开,梦从何处入。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穿井得一人

先秦吕不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