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译文及注释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野望”鉴赏
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这两句诗以简练而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雪山江城的壮丽画卷。西山白雪皑皑,与三城戍楼相映成趣;南浦清江悠悠,与万里桥相连。这里不仅展现了成都的自然美景,也暗含了诗人对边塞战争的关注和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诗人笔触一转,由写景转向抒情。他感叹海内战乱频繁,兄弟之间被战火阻隔;自己远在天涯,孤独无助,泪湿衣襟。这两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他感叹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无法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虽然得到朝廷的恩宠,但未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内心深感愧疚。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诗人以骑马出郊、极目远眺的情景收束全诗。他看到人事萧条、社会动荡的景象,内心深感痛苦和无奈。这两句诗不仅总结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家国天下的深切关注。
艺术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写景和抒情的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家国天下的命运紧密相连。首联和尾联的写景,既展现了成都的自然美景,也暗含了诗人对边塞战争和家国安危的关注;颔联和颈联的抒情,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朝廷的忠诚和责任感。
情感深沉而复杂:全诗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自己年迈多病、未能为国尽力的愧疚和无奈。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全诗丰富的情感内涵。
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壮丽的雪山江城景象和萧条的人事景象,使得全诗充满了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诗人也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全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总结
《野望》是杜甫在成都时期创作的一首反映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感的佳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家国天下的深深忧虑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全诗情感深沉而复杂,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才华。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65篇)〕猜你喜欢
赠陈商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