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杜甫的名句 > 卷我屋上三重茅

卷我屋上三重茅

出自唐代杜甫的《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卷我屋上三重茅”译文及注释

八月秋深季节,狂风大声吼叫,捲走了我茅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过江,散落在对岸的荒郊。飞得高的茅草缠挂在树木枝梢上,向下飘转的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羣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忍心当着我面做盗贼。

他们公然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脣乾口燥也喝止不住,回家拄着柺杖独自嘆息。

一会儿风停了,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颜色,深秋天空一片迷濛渐渐昏黑下来。

布被子盖了多年,像铁板似的又冷又硬,孩子睡得不安稳,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牀头附近没有乾燥的地方,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流下来。

自从安史之乱我就睡得不好,长夜漫漫屋漏牀湿,怎么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大量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安然不动稳如山。

唉!甚么时候我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卷我屋上三重茅”鉴赏

唐代是中国文治武功都很强盛的年代,中间却又出现了一场大动乱,使帝国由盛转衰。这个时代的多采文化生活、动盪政局的歷炼,造就了多位文学大家。要数唐代着名文学家,不得不提与李白齐名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十二岁,更多生活在已呈衰败的唐王朝中。他经歷了天宝年间的权贵弄权和「安史之乱」,看到人民所受的痛苦,写下很多反映现实的诗篇,有「诗史」之称,名篇有《兵车行》、「叁吏」、「叁别」等。杜甫以写古诗和律诗见长,诗中深刻反映了当时的世情,表现了作为知识份子对动盪世代的感叹,一向为世人所推崇。

杜甫本有志效力朝廷,为民请命,但一直科场失意。到了中年他才得到一个小官,但不久又发生「安史之乱」。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四处流离,后来在四川成都定居过一段日子,也是他创作诗歌最多的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杜甫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这首诗从自身着眼,写自己居所在风中受到蹂躏,活灵活现写出「屋漏更兼连夜雨」的实况。

当时杜甫的草堂建成不久,结构颇为简陋。诗歌前十句写茅屋遇风,屋顶的茅草被大风吹走,四散各处。这阵大风把茅草吹到江的对面,有些高挂到树上,有些沉到塘坳,是很难取回的了;另一些以为可以拾回,谁料却被村中顽皮的小童抱走。这个潦倒的诗人,又是生气,又是着急,但「唇焦口燥唿不得」,显然是「老无力」的诗人不敌羣童,只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那种像被盗贼洗劫的无奈感觉活现纸上。本来小童拾走掉在地上的茅草很平常,但诗人看得如此严重,唿小童为「盗贼」,可见不值钱的茅草对困苦的他来说,已是重要的资产。

第二节写屋顶茅草被「劫」后,又逢连夜大雨,「床头屋漏无乾处」。八月天气本来并不冷,但被褥沾湿加上强风,却是彻骨的寒冷,「雨脚如麻未断绝」。他自己是「自经丧乱少睡眠」,看着儿子也无法安睡,把残旧冷似铁的被衾也蹬破,宁不心酸?

从自己在破屋瑟缩无眠的现实,诗人忽发宏愿,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这愿望能实现,即使只有自己屋破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了。这首诗一向最受推崇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最后几句所表现悲天悯人的胸襟。杜甫不会只为自己的困苦慨叹,而是会想到广大人民的福祉。假如杜甫能看到今天香港的大型廉租屋邨,想必欢颜尽展了。

这首诗与杜甫其余反映人民疾苦的叙事诗一样,活现了人民在动盪时局下的困苦生活,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诗人自己。杜甫也曾当过官,算是个小官员,而诗中描写的生活情况,却困苦至极。这是连年战祸所造成,小官员也潦倒至此,可以想像低下阶层的人生活更不堪了。杜甫往往担当了时代的观察者,他的诗是那个年代的民生实录,真不愧为「诗史」。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65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