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杜甫的诗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

八月秋深季节,狂风大声吼叫,捲走了我茅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过江,散落在对岸的荒郊。飞得高的茅草缠挂在树木枝梢上,向下飘转的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羣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忍心当着我面做盗贼。

他们公然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脣乾口燥也喝止不住,回家拄着柺杖独自嘆息。

一会儿风停了,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颜色,深秋天空一片迷濛渐渐昏黑下来。

布被子盖了多年,像铁板似的又冷又硬,孩子睡得不安稳,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牀头附近没有乾燥的地方,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流下来。

自从安史之乱我就睡得不好,长夜漫漫屋漏牀湿,怎么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大量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安然不动稳如山。

唉!甚么时候我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唐代是中国文治武功都很强盛的年代,中间却又出现了一场大动乱,使帝国由盛转衰。这个时代的多采文化生活、动盪政局的歷炼,造就了多位文学大家。要数唐代着名文学家,不得不提与李白齐名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十二岁,更多生活在已呈衰败的唐王朝中。他经歷了天宝年间的权贵弄权和「安史之乱」,看到人民所受的痛苦,写下很多反映现实的诗篇,有「诗史」之称,名篇有《兵车行》、「叁吏」、「叁别」等。杜甫以写古诗和律诗见长,诗中深刻反映了当时的世情,表现了作为知识份子对动盪世代的感叹,一向为世人所推崇。

杜甫本有志效力朝廷,为民请命,但一直科场失意。到了中年他才得到一个小官,但不久又发生「安史之乱」。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四处流离,后来在四川成都定居过一段日子,也是他创作诗歌最多的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杜甫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这首诗从自身着眼,写自己居所在风中受到蹂躏,活灵活现写出「屋漏更兼连夜雨」的实况。

当时杜甫的草堂建成不久,结构颇为简陋。诗歌前十句写茅屋遇风,屋顶的茅草被大风吹走,四散各处。这阵大风把茅草吹到江的对面,有些高挂到树上,有些沉到塘坳,是很难取回的了;另一些以为可以拾回,谁料却被村中顽皮的小童抱走。这个潦倒的诗人,又是生气,又是着急,但「唇焦口燥唿不得」,显然是「老无力」的诗人不敌羣童,只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那种像被盗贼洗劫的无奈感觉活现纸上。本来小童拾走掉在地上的茅草很平常,但诗人看得如此严重,唿小童为「盗贼」,可见不值钱的茅草对困苦的他来说,已是重要的资产。

第二节写屋顶茅草被「劫」后,又逢连夜大雨,「床头屋漏无乾处」。八月天气本来并不冷,但被褥沾湿加上强风,却是彻骨的寒冷,「雨脚如麻未断绝」。他自己是「自经丧乱少睡眠」,看着儿子也无法安睡,把残旧冷似铁的被衾也蹬破,宁不心酸?

从自己在破屋瑟缩无眠的现实,诗人忽发宏愿,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这愿望能实现,即使只有自己屋破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了。这首诗一向最受推崇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最后几句所表现悲天悯人的胸襟。杜甫不会只为自己的困苦慨叹,而是会想到广大人民的福祉。假如杜甫能看到今天香港的大型廉租屋邨,想必欢颜尽展了。

这首诗与杜甫其余反映人民疾苦的叙事诗一样,活现了人民在动盪时局下的困苦生活,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诗人自己。杜甫也曾当过官,算是个小官员,而诗中描写的生活情况,却困苦至极。这是连年战祸所造成,小官员也潦倒至此,可以想像低下阶层的人生活更不堪了。杜甫往往担当了时代的观察者,他的诗是那个年代的民生实录,真不愧为「诗史」。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65篇)

猜你喜欢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宋代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元稹

霆轰电烻数声频,不奈狂夫不藉身。

纵使被雷烧作烬,宁殊埋骨扬为尘。

得成蝴蝶寻花树,傥化江鱼掉锦鳞。

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房兵曹胡马诗

唐代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勤学

宋代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题刘朝英进斋

宋代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惟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书院

宋代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便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读书有所见作

清代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