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译文及注释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堂房;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了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他去白狼河北,如今音信全部断绝;少妇独守京都,空自哀怨彷徨。
怎堪深夜里再受那明月清辉的照拂,她只能独自将流黄帛抱看,哀对明月空怀想。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征人的妻子,在深秋时节怀念远出塞外征戍的丈夫,盼望他早日归来。诗从对方写起,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华美的堂房;海燕双栖,玳瑁装饰的屋梁,极写其华贵、美好。海燕是“双栖”,而征夫是“独戍”,对比强烈。一开头就用浓笔重彩烘托少妇夫君远去边塞的深闺空寂,为下文抒发情感作了铺垫。
颔联时间的跳跃幅度很大,与首联不在同一层次,是从眼前的深秋写到了丈夫戍边的辽阳。诗人在一、二句着意渲染了室内环境的华美的同时,三、四句却笔锋一转,写出卢家少妇居室空寂“寒砧催木叶,征戍忆辽阳”。砧声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事物,但一个“催”字,点出了少妇内心对远戍丈夫的思念之情;正是这声声砧声,催落了树叶,催寒了季节,也催起了她内心悠悠的思念。树叶由绿到黄,或由黄到枯,到被砧声催落,暗示时光的推移,“催”字正是表现了她内心的“感时溅泪”之情。这里,深秋九月,黄叶飘零,砧声阵阵,是大自然告诉人们时序将变,是“寒”衣加身的时节了。寒砧声声(在捣衣石上捣衣发出的声响),是催促闺中人赶快为心上人准备御寒的衣物吧!闺中人想到,边塞没有亲人为丈夫准备寒衣,便更加思念远出征戍的丈夫了。在诗句中,诗人寄寓了深挚的情感和殷切的思念,表达了对广大被战争逼得离乡背井、远出塞外、久戍不归的士兵的深切同情。
颈联出句“白狼河北音书断”,是说丈夫征戍之地——白狼河北(辽阳一带,当时唐军和东北的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军队在这一带经常发生战争),音讯断绝;对句“丹凤城南秋夜长”是说长安城中,秋夜深沉,妻子孤居独处,倍觉凄凉。妻子日夜思念着丈夫,可丈夫却杳无音讯。秋天的夜晚本来就长,对远离丈夫的少妇来说,由于思夫而难以入眠,就更感到秋夜漫漫,寂寞难熬。这联通过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的描写,显示了少妇和征夫相隔遥远,无法互通音讯,表现了思妇的凄苦心情。
尾联“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是说,有谁能说她怀愁思而不见所思之人,偏偏还要让明月照着这空荡的流黄帷帐呢?这是少妇自怜自伤的话,也是诗人的慨叹。流黄,一种丝织品,这里指黄颜色的帷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更”字,就把一个思妇欲见所思之人而不得的愈益悲苦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结尾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卢家少妇在深秋时节对远出塞外征戍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广大士兵因战争而被迫离乡背井、久戍不归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战争带来的家庭离散和社会痛苦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控诉。
沈佺期简介
唐代·沈佺期的简介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 沈佺期的诗(5篇)〕猜你喜欢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贼退示官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