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孙嵩的诗 > 阅秦纪二首

阅秦纪二首

[宋代]:孙嵩

初逃揕未亡,又遇朴无伤。

如何博浪祸,更使副车当。

泰岳聊逃雨,湘山偶阻风。

伐树仍封树,元无罪与功。


“阅秦纪二首”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典故与自然景象的交织,表达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既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忠诚与无辜的同情,以及对世事难料的无奈。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赏析以及所表达感情的探讨。

译文

(我)最初从揕(可能指某种危险或困境)中逃脱,尚未丧命,接着又遇到了朴(此处可能指另一场危机,但“朴无伤”意味着并未造成伤害)。为何像博浪沙的刺杀行动(指汉初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遂之事)那样的大祸,最终却让副车(替身或无关紧要的车辆)承受了?我如同在泰山下暂时躲避了风雨,又在湘山偶然遭遇了阻风。就像那棵被砍伐的树,最终又被重新封植,我(或所喻之人)原本既无罪过也无功劳。

“阅秦纪二首”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叙事框架。前两句通过“初逃揕未亡,又遇朴无伤”的叙述,展现了主人公多次遭遇危机却总能化险为夷的经历,同时也暗示了命运的不可预测和人生的多舛。接下来的“博浪祸”与“副车当”的对比,则进一步强调了历史中的偶然与必然,以及无辜者常常成为牺牲品的残酷现实。

后两句“泰岳聊逃雨,湘山偶阻风”以自然景象为喻,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泰山避雨、湘山阻风,都是不可预知且难以抗拒的自然现象,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挑战和困境。而“伐树仍封树”的意象,则带有一种宿命论的色彩,暗示了无论经历何种变故,最终都将回归原点或得到某种形式的补偿或认可。

表达的感情

全诗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慨和对忠诚与无辜的深切同情。诗人(或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反映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命运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因偶然因素而遭受不幸的无辜者的同情与悲悯。此外,诗中还蕴含了一种对世事难料的淡然态度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孙嵩简介

宋代·孙嵩的简介

孙嵩姓名:孙嵩 字:元京 出生地:徽州休宁(今属安徽) 生卒年:1238年~1292年 生平经历 孙嵩以荐举的方式进入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学习,显示出其卓越的才华和学识。然而,随着宋朝的灭亡,他选择了隐居海宁山中,自号艮山,并誓言不再出仕为官,转而专注于文学创作,以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时局的感慨。 ...〔► 孙嵩的诗(5篇)

猜你喜欢

阅秦纪二首

宋代孙嵩

初逃揕未亡,又遇朴无伤。

如何博浪祸,更使副车当。

泰岳聊逃雨,湘山偶阻风。

伐树仍封树,元无罪与功。


已亥杂诗 78

清代龚自珍

狂禅辟尽礼天台,棹臂琉璃屏上回。

不是瓶笙花影夕,鳩摩枉译此经来。


点绛唇

宋代石孝友

霁景澄秋,晚风吹尽朝来雨。夕阳烟树。万里山光暮。

一带长川,自在流今古。人何处。月波横素。冷浸蒹葭浦。


雁来红

宋代杨万里

开了元无雁,看来不是花。

若为黄更紫,乃借叶为葩。

藜苋真何择,鸡冠却较差。

未应犀菊辈,赤脚也容它。


赐萧瑀

唐代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丽春

唐代杜甫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代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放言五首·其四

唐代白居易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杨布打狗

先秦列御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曲江头

宋代孙嵩

君不见曲江头,离离衰草寒云秋。今人不见昔人游,昔人不见今人愁。欲谈往事无耆旧,沉吟千载空搔首,盛衰倚伏如寒暄。秦时宜春苑,汉世乐游园,更复唐人宫殿拥千门。往古来今但如此,同一溶溶曲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