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白居易的诗 > 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

[唐代]: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名为《望月有感》,深刻表达了战乱时期家人离散、漂泊无依的悲苦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

时局艰难,年岁饥荒,祖传的家业已荡然无存,兄弟们因战乱而被迫四处漂泊,各奔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一片凄凉;亲人们也在逃难中流离失所,散落在漫长的道路上。

我们就像那孤独的大雁,身影孤单,被命运分隔在千里之外;又像那秋天里被风吹散的蓬草,离开了根基,四处飘散。

抬头共望那轮明月,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哀愁,泪水盈眶。想必此刻,我们五兄弟虽身处五地,但思念家乡的心情却是相同的。

“望月有感”鉴赏

这首诗以战乱为背景,通过描绘家人离散、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心灵创伤。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首联“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直接点明了战乱和饥荒给家庭带来的灾难,以及兄弟们因战乱而被迫分离的无奈。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让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沉痛。

颔联“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和亲人离散的痛苦。田园荒芜,亲人离散,这种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深感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兄弟们比作孤独的大雁和飘散的蓬草,形象地表达了他们被命运分隔、漂泊无依的悲惨处境。这种比喻既生动又贴切,让人感同身受。

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则通过共看明月这一场景,将五兄弟虽然身处五地但思念家乡的心情紧密相连。这种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契合,让人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力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愁。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它不仅是对战乱时期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性中亲情和思乡之情的深刻挖掘和赞美。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诗(87篇)

猜你喜欢

天竺中秋

明代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苏台览古

唐代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唐代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唐代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代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代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春闺 一作:深闺)


千秋岁

宋代石孝友

春工领略。占破群花萼。对流景,伤沦落。踏青心缕懒,病酒情怀恶。无奈处,东风故故吹帘幕。

腕玉宽金约。一去音容邈。鱼与雁,应难讠乇。从前多少事,不忍思量著。心撩乱,斜阳影在栏干角。


蜀先主庙

唐代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谪岭南道中作

唐代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采薇歌

明代胡奎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