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译文及注释
万里长空,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这无边的光辉让人思绪万千,难以名状,它似乎又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愁绪与恨意,缠绕着天涯海角的每一个角落。
是谁在遥远的边关长久地征战戍守?又是谁家的庭院前刚刚经历了离别的痛楚?那些失宠的姬妾在夜深人静时孤独地返回冷清的院落,而那些年老体衰、被俘虏到异国的将领,也在这月圆之夜登上高楼,遥望着故土的方向。
月光啊,你照亮了多少人心中那断肠的哀愁,可你那清冷的光辉,却似乎永远无法理解这些人间悲欢。
“中秋月”鉴赏
意境深远:诗人以“万里清光”开篇,既描绘了中秋月夜的壮丽景象,又巧妙地引出了下文的情感抒发。月光作为贯穿全诗的意象,既是自然之美的象征,也是引发诗人情感共鸣的媒介。
情感丰富:诗中通过“添愁益恨”、“久征戍”、“新别离”等词句,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离别之苦。同时,诗人还通过“失宠故姬”与“没蕃老将”的形象,进一步拓宽了情感表达的广度与深度,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对比鲜明:诗人将天上的明月与人间的悲欢离合进行对比,强调了月光的无情与人间情感的丰富。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主题思想,使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语言凝练:白居易的诗歌以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称。在这首《中秋月》中,诗人同样运用了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与深邃的哲理寓于简短的诗句之中,让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中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发生。诗人自己也曾经历过贬谪、流离等人生波折,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这首《中秋月》中,诗人借中秋佳节之月,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普遍心态与情感追求。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诗(87篇)〕猜你喜欢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