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二首”译文及注释
月亮在青冥的天空中经历着圆缺的变化,东风自古至今不停地吹拂。是谁在那天上种下了丹桂树,为何它不长出环绕月轮的枝条呢?明亮的满月升上寒冷的夜空,人们都说此刻四海之内所见之月皆是相同。但哪里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或许正经历着风雨交加,与我们所见的宁静月光截然不同。
“中秋月二首”鉴赏
自然现象的哲思:首句“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以月亮的盈缺和永恒的东风为引子,暗示了自然界中恒常与变化的并存。月亮的圆缺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更迭,而东风的万古不息则象征着自然界中某种永恒的力量或规律。
对未知的探索与疑问:“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这两句以丹桂树为喻,提出了一个关于宇宙奥秘的疑问。丹桂作为月宫中的象征,为何不长出环绕月轮的枝条?这既是对神话传说的引申,也是对宇宙未知的一种好奇与探索。
普遍认知与个体差异:“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这两句描述了人们普遍认为的月亮在四海之内都是相同的景象。然而,接下来的“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却以反问的形式,揭示了这种普遍认知背后的个体差异与不确定性。在千里之外,或许正经历着与我们所见完全不同的天气状况,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寓言。
寓意深远: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引申出了对世间万物差异性与不确定性的思考。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看似相同的事物或现象,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认识到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可能存在的差异与变化。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智慧。
李峤简介
唐代·李峤的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 李峤的诗(4篇)〕猜你喜欢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