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六”译文及注释
五月的江南,吴地(泛指今江苏南部及浙江一带)的麦田里,虽然麦子已经抽穗,但空气中仍带着几分寒意。农民们移栽稻秧时,身上披着棉絮(或类似保暖衣物),即便如此,还是感觉穿着单薄,难以抵御这早春的凉意。稻田里,新插下的稻根旁,小蝌蚪们(科斗,即小蝌蚪)成群结队地游动,它们聚集成块状,仿佛是在为稻田增添生机。而今年的田水,也显得格外充足,水面宽阔,足有一尺多深,预示着这将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六”鉴赏
季节特征与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诗人开篇便以“五月江吴麦秀寒”点明了时间地点与季节特征,五月本是春末夏初,万物复苏之际,但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湿润,加之麦田中麦子虽已抽穗却未完全成熟,因此空气中仍带有寒意,这一细节描写既符合江南地区的实际气候状况,又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感。
农事活动的生动再现:“移秧披絮尚衣单”一句,通过农民们劳作时的装扮,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农事活动的场景。披絮保暖,却仍感衣单,既表现了农民们不辞辛劳、辛勤耕耘的精神风貌,也暗示了此时节气的特殊性。
田园风光的诗意呈现:“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两句,则是诗人对田园风光的诗意呈现。稻根旁小蝌蚪的游动,为静态的稻田增添了动态之美;而田水的宽广,则预示着水源的充足与丰收的希望,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情感与寓意的深层挖掘:整首诗通过对江南五月农田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与农事活动,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农民的同情与对丰收的期盼。同时,诗中“移秧”、“披絮”等细节,也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艰辛与不易,引人深思。
范成大简介
宋代·范成大的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的诗(27篇)〕猜你喜欢
夏日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