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秋歌”译文及注释
长安城上空,一轮明月皎洁明亮,千家万户都传来了阵阵捣衣的声音。秋风似乎永远也吹不尽,它带来的总是对远方边关无尽的思念之情。什么时候才能平定那些侵扰的胡虏,让我的丈夫结束这漫长的远征,回到我身边呢?
“子夜吴歌·秋歌”鉴赏
开篇写景,情景交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开篇即以“长安”和“月”构建出宏大的空间背景,长安作为古都,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安宁,而“一片月”则增添了宁静而略带清冷的氛围。紧接着,“万户捣衣声”将读者的视线拉回到人间烟火,这不仅仅是生活场景的描绘,更是对家中女性思念远征丈夫的集体写照,捣衣声成为了她们心中愁绪的外化。
秋风寄情,深化主题:“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作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寄托离愁别绪。这里,“吹不尽”的秋风,既指自然之风的持续不断,也暗喻了思妇们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而“玉关”即玉门关,是边关的象征,直接点出了思念的具体对象——远在边关征战的丈夫。
期盼和平,寄寓深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两句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也是诗人深沉的期盼。诗人不仅关心个人的悲欢离合,更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家命运。他渴望早日平定外患,让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得以团聚,让每一个远征的“良人”都能结束漫长的征战,回到温暖的家。这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家国情怀,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子夜吴歌·秋歌》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具有广泛共鸣的佳作。
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的诗(210篇)〕猜你喜欢
猛虎行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石鱼湖上醉歌
漫叟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偏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仙人篇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