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李隆基的诗 >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代]: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译文及注释

孔老夫子究竟在忙些什么?忙忙碌碌地穿梭在那一代之中。

这块土地本是鄹人的城邑,你的故居却成了鲁王的王宫。

你曾感叹凤凰不至,命运不好;又哀伤麒麟被获,理想难行。

如今看到你两楹间受人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鉴赏

此诗是李白凭吊孔子之作。诗的开篇两句“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以设问起句,似乎是李白在自问自答,也似乎在向世人发问,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一生劳碌奔波于诸侯各国之间?这既是对孔子的疑问,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迷茫和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描绘孔子的故居。鄹是孔子的出生地,如今孔子的故居却成了鲁王宫的一部分,这种变化让人不禁感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同时,也暗示了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两句,诗人引用了孔子两个著名的典故。孔子曾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难以实现的哀叹;又曾因见麒麟被捕而痛哭,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这两个典故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最后两句“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诗人再次将笔触转向孔子的故居。孔子生前曾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受人祭奠,如今这一梦境果然应验。诗人以这一梦境的应验作为结尾,既是对孔子一生的总结,也暗含了对孔子命运的同情和惋惜。

艺术特色

设问开篇:以设问起句,既引起读者的兴趣,也暗含了诗人对孔子的疑问和思考。

典故运用:巧妙地运用孔子的典故,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

情感深沉:全诗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孔子的敬仰和同情,也有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迷茫和思考。

总结

《孔丘》这首诗是李白凭吊孔子之作,通过对孔子故居的描绘和对孔子生平事迹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敬仰和同情,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迷茫和思考。全诗情感深沉而复杂,艺术手法独特而精湛,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李隆基简介

唐代·李隆基的简介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李隆基的诗(3篇)

猜你喜欢

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寄左省杜拾遗

唐代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过香积寺

唐代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江南曲

唐代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唐代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唐代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石鱼湖上醉歌

唐代元结

漫叟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偏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唐代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新嫁娘词三首

唐代王建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集灵台·其一

唐代张祜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