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白居易的诗 > 清明夜

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译文及注释

在清明节的夜晚,微风轻拂,月色朦胧而美好,这样的景致映衬着刺史府邸的碧色石阶与红色轩窗,显得格外雅致。我独自漫步在这环绕的走廊上,时而行走,时而停歇,远处隐约传来丝竹管弦之声,伴随着这乐声,我静静地观赏着夜色中的花朵,心中充满了宁静与遐想。

“清明夜”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明月夜下,诗人独自漫步于刺史家宅的静谧而幽美的画面。首句“好风胧月清明夜”,以“好风”与“胧月”两个意象开篇,既点明了时间(清明夜),又营造了一种朦胧而清新的氛围。“清明夜”作为节日的夜晚,本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而“好风”与“胧月”则更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碧砌红轩刺史家”,进一步描绘了刺史府邸的富丽堂皇与雅致。碧色的石阶与红色的轩窗相互映衬,色彩鲜明而又和谐,既展现了官府的威严与庄重,又不失园林的柔美与细腻。这样的环境,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高雅而宁静的背景。

“独绕回廊行复歇”,诗人以“独绕”二字,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闲适。在这样的夜晚,他独自漫步于回廊之上,时而行走,时而停歇,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自由。这种独处的时光,让他有机会深入思考,也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遥听弦管暗看花”,则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诗人在漫步中,隐约听到了远处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这乐声似乎与夜色融为一体,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同时,“暗看花”三字,又将他从乐声中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他静静地观赏着夜色中的花朵,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这种由远及近、由声及形的描写方式,使得整首诗更加立体而生动。

整首诗以景写情,寓情于景,通过对清明月夜下刺史家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适。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诗(87篇)

猜你喜欢

淸明有感

清代詹瑞芝

淸明时节感流年,瞥见邻家送纸钱

浙水望穷云漠漠,楚山愁对雨绵绵

怀亲覔句偏多病,吊古伤春亦可怜

好是严陵台畔路,几时重许泛归船


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代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踏莎美人·清明

清代纳兰性德

拾翠归迟,踏春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樱桃花谢已清明, 何事绿鬟斜亸、宝钗横。

浅黛双弯,柔肠几寸,不堪更惹其他恨。 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憔悴、可怜生。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代顾太清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轮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呈馆中诸公

元代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