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即事”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帝都内外的景象,并穿插了诗人内心的愁思与对往昔的怀念,展现了清明节日特有的氛围与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
京城之中,清明时节分外沉重,人们的心头自然而然地涌起了愁绪。街道上,车马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东城边,柳树新绿,春色盎然。花儿虽已凋落,但草儿却齐刷刷地生长起来,黄莺在空中自由飞翔,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而我,独自坐在空旷的堂屋里,心中满是对过往的思念,于是举杯品茗,以此聊以自慰,仿佛能暂时忘却心中的醉意与愁苦。
“清明即事”鉴赏
节日氛围与内心愁思的对比:诗的开篇“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即点明了主题,清明本是一个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节日,因此在京城这样繁华之地,节日的氛围虽重,但人们的心头却难免笼罩着一层愁云。这种外在的热闹与内心的愁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
自然景色的描绘:“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这四句诗通过对清明时节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车水马龙、柳绿花红、莺歌蝶舞,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图景,但在这美好的景色中,却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
情感表达的深邃:“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诗人在最后两句中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独自坐在空旷的堂屋里,心中满是对过往的思念与回忆。为了排遣这份愁苦,他举杯品茗,试图以茶代酒,忘却心中的醉意与忧愁。然而,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却更加凸显了他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艺术手法的运用:整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烘托等手法。如通过节日氛围的热闹与内心愁思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诗中的语言简练明快,意象生动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帝都内外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清明节日特有的氛围与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春日图景的展现,更是一首深沉的抒情诗的佳作。
孟浩然简介
唐代·孟浩然的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孟浩然的诗(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