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译文及注释
高楼附近繁花盛开,却使客居异地的我伤心,在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候,我在这里登上高楼。
锦江两岸春天气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从古至今变幻无常。
大唐朝廷犹如北极星始终不会改换,西山的盗贼吐蕃不要再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么昏庸还可在祠庙享受祭祀,黄昏时分我姑且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甫吟》。
“登楼”鉴赏
此诗题为登楼,作者写登楼所见,藉登临而慨时事,是一首传诵后世的名作。
诗的首联,拈出全诗大旨。「花近高楼伤客心」写出眼前之景,「万方多难此登临」点出当时局势。「客」是诗人自称,「伤心」点出了当时的心情,「万方多难」道出伤心的缘故。诗人独上高楼,触目繁花似锦,但想到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自是黯然神伤。此种写法,以乐景写哀情,与《春望》「感时花溅泪」相若,同是反衬。在行文上,这裡用倒装句式,首句先写见花伤心;次句才说明伤心之因。王嗣奭曰:「此诗妙在突然而起,情理反常,令人错愕,而伤心之故,至末始尽发之,而竟不使人知,此作诗者之苦心也。」
接着的两句,描绘的是壮观山河。诗人登楼远望,锦江的春色铺天盖地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从古到今变幻莫测。这两句诗涵摄时空,上句「锦江春色来天地」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玉垒浮云变古今」就时间驰骋遐思,江水与山云、天地与古今相对,即景寓情,语壮境阔。宋人叶梦得盛讚此联「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
从当时的局势而言,长安刚收復不久,而吐蕃又再度入侵,诗人难免伤心感喟,但他对大唐的国运仍充满信心——「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上句以「北极星」象徵大唐政权「终不改」,江山终究不会动摇;下句对「西山寇盗」作出警告,劝喻吐蕃莫再徒劳入侵。此处充份表现了杜甫爱国忧民之心。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申涵光曰:「北极、西山二语,可抵一篇《王命论》。」
最后的两句,为全诗起了总结的作用,诗人就登楼所见古迹,感时弔古,寄托深远,既借蜀汉后主刘禅讽喻当朝昏君,更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重之情——「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之庙,西边为诸葛武侯之祠,东边为后主刘禅之祠。后主刘禅虽然昏庸,幸得贤臣诸葛亮的辅佐,故至今还有祠庙。刘禅信任宦官黄皓而亡国,而代宗亦因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造成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局面。《梁甫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喜诵的诗歌,诗人在暮色苍茫之际,吟诵此诗,亦凭此寄意,既哀嘆当世无诸葛亮,亦感慨有诸葛之才者不为朝廷所用,这也包括诗人自己在内。正如王嗣奭所言:「又及《梁甫吟》,伤当国无诸葛也,而自伤不用亦在其中」。
杜甫一生,经歷了唐代的由盛而衰的过程,其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登楼》一诗,是首七律,意境雄浑开阔,全诗八句,一气嗬成,毫无雕饰之感。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而情文兼茂。在炼字方面,如首句的「伤」字,为全诗定调,点染出一种悲怆气氛;第叁句的「来」字,把锦江的春色,写得活灵活现;又如末句的「聊」字,有「只能如此」之意,道出诗人无可奈何的悲慼之感。
此诗发端悲壮,取景壮阔,感慨深远,沈德潜《唐诗别裁》称之曰:「气象雄浑,笼盖宇宙,乃集中最上之作。」评论至为适切。
创作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官军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吐蕃人攻佔长安,代宗逃奔陕州。吐蕃重立新帝、改年号。幸得郭子仪将吐蕃赶出长安,收復京师,代宗復位。年底,吐蕃又向四川进攻,佔领了松州、维州等地。这首诗写于公元764春,时杜甫居于成都,诗中主要咏嘆代宗出逃及復位之事。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65篇)〕猜你喜欢
寄韩谏议注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