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王安石的诗 > 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

[宋代]:王安石

【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曲二首”译文及注释

其一

当初明妃要离开汉宫远嫁时,美丽的脸庞满是泪水,无心妆扮鬓发蓬松。

她低头徘徊,顾影自怜,面容苍白惨淡,尚且能够使君王动心,难以控制感情。

回宫后君王责怪绘图的画工,这么漂亮的美人平生几曾见过?

其实这样美妙的神情姿态难以用画笔描画出来,当时君王诛杀毛延寿可说是冤枉了。

明妃此去心里知道不能再回来自己的国家了,可怜她带去的汉宫衣服已穿著到不能再穿;

她想寄语询问边塞以南故国之事,却只有年年看着大雁南来北往飞翔。

家人从万里外的家乡传来消息,请她在匈奴的地方好好生活,不要惦记故乡。

你没看到从前陈皇后失宠后被幽闭在离君王很近的长门宫吗?人生遇到失意

其二

明妃最初远嫁给胡人时,有上百辆装饰华丽的车子和胡族女子作随从。

内心的感情想向人说却没有倾诉的地方,只能借弹奏琵琶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黄金造的捍拨配合着一双巧手,边弹奏边看飞过的大雁,劝饮着胡酒。

陪嫁的汉宫侍女个个暗自低头哭泣,沙漠上的行人听到美妙琴音却频频回望。

汉朝的恩惠浅薄而胡人的恩惠却深厚,其实人生的快乐是有人明白和关心。

可怜明妃的坟墓在胡地已经荒芜埋没,只有那哀怨的琴音仍然留传至今。

“明妃曲二首”鉴赏

「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后世难以超越。我们今天大多只认识「唐诗」,对其他朝代,尤其是唐代之后的诗歌所知甚少。宋代的代表文学是「宋词」,但其实当时文人只视填词为「小道」,要写自己的志向和感情,仍是以写诗为主。宋代诗歌虽然不及唐代有名,但仍有不少出色的诗人和作品。

这里介绍的《明妃曲》是北宋王安石的作品,写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女人」,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故事在西晋时代就有人传诵,历代不少诗人都写过咏昭君的作品,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在历代文人笔下,昭君故事都是悲怨凄凉的,大家对昭君寂寞终老荒漠深表同情,或讥讽汉帝的昏庸寡恩,对画工毛延寿的居心不良更是切齿痛恨。在芸芸咏昭君的作品中,王安石的《明妃曲》可以脱颖而出,甚至引起众多的讨论,是因为诗中有非一般的新意。

王安石的《明妃曲》共有两首。第一首由昭君离开汉宫向君王辞行写起。昭君在宫中不得意,一直未能见到君王。她第一次见到君王,就是辞别汉宫之时。诗中出现的昭君,面容憔悴,泪流满面,头发也没有梳理好。不过,就是这种极差的状态,已令到初见她的君王不能自持,可以想见正常状态的昭君有多美。王安石在诗中没有正面描写昭君的美貌,却用了反衬的方法,以君王的反应来写她的绝色。下面写君王当时才后悔把如此绝色美人遣嫁匈奴,责怪负责绘画美人图像的画师,认为他蒙蔽了自己。王安石在这里加了两句自己的评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有故事说昭君因为不肯贿赂毛延寿,所以毛延寿故意把她的样貌画丑,令君王选不上她。因此众多写昭君的作品都是责怪贪财的毛延寿害了昭君的终身。不过王安石却另有见解,认为人的意态不能完全靠画笔来描画,只怪罪毛延寿是有些冤枉了。他的意思是君王不应只凭图画去挑选美人,自己错失了像昭君这样的美人,也不应诿过于画师。

接着四句写昭君离宫后对汉家的思念。她心知一去便永无回乡之日,但心念故国,依旧穿著汉家服饰,又希望知道南面的故国消息,可惜音讯难通。最后四句借昭君家人在万里以外向她传消息,再次表达诗人自己的见解。他劝昭君好好的在匈奴的国土生活,不要绻恋故国宫廷。你看武帝时的陈皇后,跟君王住得这么近,仍是因失宠而被幽禁在长门宫,没机会见到君王。失意的人无分南北,又岂只昭君你一个呢!这里表达的意思也是别出机杼。历来的作家都同情昭君远嫁不能回国,甚至写她死后仍要魂归故土;但王安石却认为她既失意于汉家宫廷,不如在漠北好好生活。

第二首《明妃曲》写昭君在胡地的生活境况。她初次到达胡地,胡人以盛大的车队欢迎。这里显示她得到的待遇比在汉宫好得多了,可是昭君并不快乐。「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两句,显示她在胡地并没有可以倾诉之人,只能借琵琶曲调,传达自己的心声。这可能由于言语不通,也因为没有朋友或家人在身边。下面四句写昭君在筵席上弹奏琵琶的情况。她的技巧高超,曲调感人。她一方面向胡儿劝酒,一方面又眼看飞鸿,显示她仍挂念远方的人事。她弹的曲调能令「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大概是思乡之曲,令身在异地的人同感悲凄。最后四句是王安石的评论。「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两句,曾引起极大的争议,在宋代已有不少人对这诗大肆抨击。范冲曾对宋高宗说,安石此诗「坏天下人心术」(见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七),罗大经认为此诗「悖理伤道甚矣」(《鹤林玉露》乙编卷二);都是不满王安石似乎在歌颂胡人。当时宋朝受外族侵略,不免对民族大义特别敏感,但这些评论都忽略了王安石这两句的重点在后一句「人生乐在相知心」。传统读书人对知己看得极为重要,「士为知己者死」,「得一知己死而无憾」,而没有知心的人就是最大的遗憾。王安石表示不管是「恩浅」的「汉」,还是「恩深」的「胡」,昭君都是找不到知心,因此只能寄托「哀弦」,流传至今。这里跟是否「贬汉」或「褒胡」应该没有关系。

宋诗与唐诗最明显的不同,便是经常加入评论,「以文为诗」,《明妃曲》中可见到这种特点。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作品长于说理。大概由于善辩,又经常有不同一般人的见解,他被人称为「拗相公」。《明妃曲》中见解推陈出新,可见他「善拗」的作风。这两首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在前一年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指出「万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可是他的建议并没有被当政者采纳。他所写的《明妃曲》,便不单是评论古人故事了,其中显然是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王安石在表达怀才不遇时,却不是自伤身世,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乐在相知心」,作为对自己的劝勉。他后来真的能一展抱负,当上宰相,实行他的变法宏图。

王安石简介

宋代·王安石的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的诗(40篇)

猜你喜欢

望月有怀

唐代李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


明妃曲二首

宋代王安石

【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忆扬州

唐代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