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后人对历史情境的一种艺术化表达,虽非直接出自某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诗人之笔,但其蕴含的历史情感与深刻反思却引人深思。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
历经无数次战斗,战士们已疲惫不堪,心中充满了哀伤。中原大地上的一次大败,使得原本的局势再难挽回。江东的子弟们如今虽然还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随君王,再次卷土重来,重振旗鼓呢?
“乌江亭”鉴赏
这首诗以悲壮的笔调,描绘了战争失败后的凄凉景象与复杂的心理状态。首先,“百战疲劳壮士哀”,短短七个字,便勾勒出战士们历经百战、身心俱疲、哀愁满溢的悲壮画面。这不仅是对战士个人命运的同情,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露。
接着,“中原一败势难回”,直接点出了战争失败的严重后果。中原,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得失往往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一旦中原失守,往往意味着大势已去,难以挽回。这里的“一败”不仅指的是军事上的失败,更象征着国家命运的转折。
然后,“江东子弟今虽在”,笔锋一转,提到了江东子弟。江东,即今天的长江下游地区,历史上这里的人民以勇猛善战著称。然而,即便这些英勇的子弟如今还在,他们是否还愿意跟随失败的君王再次出征,却成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既反映了人民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也暗含了对君王决策失误的质疑和不满。
最后,“肯与君王卷土来?”以一句反问作结,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既是对江东子弟态度的询问,也是对历史进程的一种深刻反思。它告诉我们,战争不是万能的,单凭勇气和决心并不能决定一切;同时,它也提醒我们,领导者的决策和人民的意愿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失败后的情景描绘和人物心理的刻画,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控诉、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在感叹历史沧桑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如何珍惜和平的宝贵。
王安石简介
宋代·王安石的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的诗(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