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译文及注释

春夜酣睡,不知不觉天亮了,耳畔传来的是处处欢叫的鸟儿啼声。想起了昨夜听到连绵不断的风声雨声,不知有多少花儿被打落了!

“春晓”鉴赏

这首诗以倒叙法,先写早晨醒来的所见所闻,再写昨夜的风雨和落花,层次分明,一气呵成。诗人在句首点题,通过听觉和想像刻划景物,诗意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诗人通过听觉来渲染「春晓」时「百鸟啁啾」的特徵,也补足了第一句的意思,指出正是「处处闻」的鸟啼将诗人从梦中唤醒。第三、四句从「风雨声」这听觉所得的声音,联想到「花落知多少」的视觉画面。诗人用了一个问句,想像花可能落了很多,却希望它少落一点,这一「多」一「少」,含蓄地反映了诗人爱惜春花的心情。这首诗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段,一种即兴的情思,却不失现实生活的真情流露,使读者读来亲切;加上诗句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难怪人人成诵,家传户晓。

孟浩然简介

唐代·孟浩然的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孟浩然的诗(33篇)

猜你喜欢

独不见

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赠阙下裴舍人

唐代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蜀先主庙

唐代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唐代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代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唐代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同题仙游观

唐代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赠别二首·其二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