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译文及注释
小松刚出土时,长满了松针的小松苗被深草淹没,看不出来。如今它已经渐渐长高,比周围的蓬蒿高出了许多。但世上的人却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小松”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七言绝句,诗中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以及对目光短浅之人的不满情绪。全诗的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首句“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时的情景,它虽然小,但并不弱,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儿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次句“而今渐觉出蓬蒿”,写小松如今已经渐渐长高,比周围的蓬蒿高出了许多,显示了小松的勃勃生机。
后两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则转入议论,批评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他们不识得这是将来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直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这里,“凌云”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小松未来的高度和成就。而“时人”的短视和无知,则通过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表达的感情:
全诗通过描写小松的成长过程,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诗人借小松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他赞赏小松的坚韧和毅力,同时也对那些目光短浅、不识人才的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批评。
此外,这首诗也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才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磨砺和考验,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而那些能够识别并珍视人才的人,则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远大的眼光。
杜荀鹤简介
唐代·杜荀鹤的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杜荀鹤的诗(19篇)〕猜你喜欢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季姬击鸡记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
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
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