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默写考点及答案
- 《文言文》
- 2024-07-17 10:58:38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旨在反驳司马光对自己变法的指责。以下是该文的一些默写考点及答案:
一、易错字填空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明也。
二、理解性默写
1. 作者与司马光的关系及政治分歧
交情与政治分歧: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 反驳“生事”的指责
新法的理论依据与目的: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3. 反驳“征利”的指责
新法的财政目的: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4. 反驳“拒谏”的指责
对“拒谏”的反驳: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 反驳“侵官”的指责
新法的决策与执行过程: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6. 对变法招致的怨诽的预见
预见怨诽: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7. 对士大夫苟且偷安的不满
不满士大夫风气: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8. 盘庚迁都的例证
盘庚的决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 作者的态度与期望
对司马光的仰慕: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对指责的回应: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名句默写
名实关系: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新法的正当性: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对反对者的预见与理解: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四、答案汇总
考点 | 答案 |
---|---|
作者与司马光的关系及政治分歧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反驳“生事”的指责 |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
反驳“征利”的指责 |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反驳“拒谏”的指责 |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
反驳“侵官”的指责 |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
对变法招致的怨诽的预见 |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
对士大夫苟且偷安的不满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盘庚迁都的例证 |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作者的态度与期望 |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7-17 10:58:3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8621.html
上一篇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
下一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