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26 11:29:18

方山子传文言文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遯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俛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是一位在光、黄两州之间隐居的人,年少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中的侠士都以他为领袖。年纪稍微大一点,就改行读书,想借此在当代活动一番,谁知终于没有碰到机会。晚年便到光、黄两州之间来隐居,地方叫做“岐亭”,住着草舍,吃着粗饭,和世界断绝了来往,抛弃车马,毁掉冠服,在山中徒步往来,人家都不知道他是谁。看到他戴的那方顶高大的帽子,就说:“难道这就是古时方山冠的样子吗?”于是便叫他“方山子”。

    我贬官到黄州来,路过岐亭,恰巧和他碰了面。我说:“唉呀!这就是我的老友陈慥季常呵!为什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吃了一惊,问我到这里来干什么。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下了头不回答,又仰面笑起来,叫我到他家里去住。屋子里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可是他的妻子奴婢,却都显露着悠然自得的神气。

    看到这种情形,我已经觉得非常奇怪了。不过想到方山子在少年的时候,喝酒使性,喜爱剑术,花钱像粪土一段;十九年以前,我在岐山,看见方山子骑着马,另有两个骑士跟随着他,挟了两枝箭,去游西山,忽然碰到有一集鹊儿在他们面前飞起,他叫跟随的骑士追射,没有射到,方山子就催马跑到前面,只一箭就射中了。于是和我在马上谈论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理,他自己说他是一代的豪杰。如今回想起来,不过是几天的事情,他那精锐强悍的神色,仍然显露在他的眉目之间,能说他是在山中隐居的人吗?

    然而方山子的家世,是代代仕宦,照说他应该有官做的;假使他宦场中活动的话,恐怕如今已经出了名了。至于他的家庭,本住在洛阳,花园住宅,雄壮富丽,和公侯一样;在河北路,他还有田地,每年可以收到绸缎一千匹,也足够他过富裕快乐的生活;但是他都弃舍不要,却只来到这荒山穷谷之中居住,这能说他无缘无故就这样的吗?

    我听说光、黄两州之间有很多不平常的人,这些人往往假装疯颠,故意弄得满身龌龊,不叫人家认出他们来,因此人们也没法见到他们,我想方山子或者有可能见到他们的吧?

    方山子传导赏

    本文敍述方山子的少年好侠,壮年读书不遇,晚年放弃一切而归隐的事迹。

    一个隐士,大都是因愤世嫉俗而厌世悲观,结果走上了逃避现实的一条路。这条路固然不应该走(因为隐士生活实无异消极的自杀),但走这条路的人却有他的难言之隐,而不得不走的原因。所以我们尽管反对隐居,可是对于隐士却应该寄予同情的。

    方山子这个人,少年豪侠,练就一好武艺,且能知兵而论成败,颇有自信,绝非庸碌无能之辈。家中富庶,衣食无忧,本可坐享清福,不必自苦而做隐士。但终于做了隐士,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作者在第一段里说:“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这或者就是方山子所以做隐士的原因。所以作者在第四段里说:“此岂无得而然哉?”一个抱有一技之长的人,急想用世,却一生无机会,空负所学,其悲哀愤慨是可以想见的。在这种晚年失意,不满现实的沉重心情下,要求心之所安,便很自然地走上了隐士的道路。

    作者写此文时,正当他被人诬告贬官,乃一生遭遇最大挫折的时候,心情也见万分沉重的。他本怀抱大志,想致君于尧舜,不但未见重用,反而迭遭贬斥,终于投闲置散,其悲哀愤慨之情,和方山子差不了多少。这篇文章虽然在写方山子,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的影子;正是用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呢。

    本文分为五段:首段概述方山子由少至老,由好侠到归隐的情形;次段敍与方山子会晤的情形;三段回忆方山子少年时代的情形;四段敍方山子家世及家庭状况,点出其所以归隐之故,但只“此岂无得而然哉?”一句问话,并不明白说出;末段指出当时隐士之多,含有向往之情,自己的心情借以暗暗透出,耐人寻思。

    本文结构错落有致,绝不呆滞;如敍方山子少年时事,除首段之概述外,更在第三段补述一段回忆;敍方山子家世及家庭状况,不在首段而在四段,都是行文的技巧。而后三段皆用问话作结,不但含蓄无穷,文气亦极跌宕。

方山子传作者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着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创作背景

    方山子,姓陈,名慥,字季常,宋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一说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人。他和苏轼是朋友,生平已详本文。另有一事为本文所未载者,即陈慥妻柳氏,性悍妬,慥每宴客,有声伎,柳氏即以杖击壁大呼,客为散去,苏轼有戏季常诗云:“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因此,陈慥以惧内着称于世,今人每称悍妬女人为“河东狮子吼”,称惧内者为“有季常癖”,即出于陈慥的故事。本文乃作者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选自《东坡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