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古文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26 09:53:07
鹬蚌相争古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鹬蚌相争古文翻译
一只蚌正晒着太阳,被一只鹬啄食它的肉。蚌合拢壳,夹住了鹬的喙。鹬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那么蚌就要死了。”蚌也对鹬说:“如果今天不开壳,明天也不开壳,那么鹬就要死了。”两者都不肯放弃,结果被渔夫一并捕捉了。
鹬蚌相争古文赏析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在争执中,双方各不相让,就可能两败俱伤,并让第三者从中得益。
燕国的使者苏代,跟赵王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河蚌正张开贝壳晒太阳,鹬乘机来啄食牠的肉,河蚌立刻把贝壳合起来,拑住了鹬的长嘴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这儿很快便会有一只死蚌了。”蚌回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这儿很快就会有一只死鹬了。”牠们谁也不肯让步,结果渔夫走过来把牠们一起捉去了。
这一节文本虽然简短,但故事完整,寓意深刻。文中鹬蚌的对话形象非常生动,鹬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回敬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用语句式完全一样,但内容针锋相对,生动地勾勒出牠们两个寸步不让的态度。
鹬和蚌双方意气用事,都以为自己最终会得到胜利,结果却是两败俱伤,这则寓言就是以此规劝人们汲取此一教训,不要作“鹬蚌相争”的事。苏代说完这个故事,便劝赵王说:“现在贵国准备进攻燕国,如果战端一开,相持不下,强大的秦国必会像渔夫那样,把燕、赵两国一起吞掉。”赵王听了,觉得苏代说得有理,于是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鹬蚌相争”,亦作“鹬蚌相持”,常与“渔人得利”连用,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
作者/出处
《战国策》
《战国策》又名《国策》、《短长》,传为汉初蒯通所作。蒯通原名蒯彻,作“通”,盖避武帝讳改。通长于时论。西汉刘向将原书编订后定名《战国策》。此书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其中记载纵横策士论辩游说之辞尤多。
《战国策》三十三篇,以国分类,各自成策,计有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衞、中山十二国。所记自周贞定王十六年(西元前四五三)三家分晋时起,迄于秦二世皇帝元年(西元前二〇九)楚汉起事止,凡二百四十五年,所记列国政治、军事和外交大事均可补正史之不足。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常常依靠强大的国力,侵略别的国家,其他各国也常常互相攻伐。一年,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国听到风声后,急忙派说客苏代到赵国说情,劝赵国休兵。苏代到了赵国后,就对赵王说了“鹬蚌相争”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26 09:53:0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8029.html
上一篇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翻译
下一篇
游龙门记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