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17 19:37:15

登泰山记原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泰山的南面,有一条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有一条济水向东流去。因此,凡是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作为南北分界线的,便是古长城。那最高的日观峰,就在长城南面十五里。我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师冒着风雪,经由齐河、长清两县,穿入泰山的西北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府的。

    这月丁未日,和知府朱孝纯子颕,从南山脚上去。全程是四十五里,一路都是石砌的盘道,共约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道山谷;中间的那一道山谷环绕在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最初沿着这道山谷进去,约莫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了中岭,再沿着西边山谷前进,便直达山顶。

    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谷进去,路上有所谓“天门”的地方。东边山谷,古时就叫做“天门谿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以至上到山顶,凡是有崖壁挡在路边的,人们也都叫做“天门”。沿路雾气迷茫,冰块又滑,盘道的石磴几乎没法走上去。等到已经上去了,苍山上披着白雪,映得南天一片光明。远看斜阳照射城郭,衬得汶水和徂徕山恍如图画,而藏在雾里的山腰更像系着一条白带一般。

    第二天戊申,是月尾,在天还未明的时候,便和子颕坐在日观亭上,等候太阳出来。大风扬起了积雪直打到脸上。亭子东边从脚下起都弥漫着云层,约略看见云层里面立着几十个白得像摴蒱一样的,是山。远看天云合缝处,结成一条有着不同颜色的线,一会儿便变成五彩灿烂。太阳上来了,正红得像丹砂,下面有动摇的红光衬托着,

    有人说:“这便是东海。”回头看看目观峰以西的那些山峰,有的已经受着太阳,有的没有,红红白白的颜色混杂着,却都像曲着身子一样。亭子西边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边。

    这天参观沿路的石刻,只自唐朝显庆以后的还清楚,那些远古的石刻都完全模糊消失了。荒僻不在路边的,都来不及去看。山上石头多,泥土少。石头作暗绿带黑的颜色,形状平方的多,圆的少。很少别的种类的树,多的是松树;都生在岩石的裂缝里,全是平顶。山里只有冰雪,没有瀑布和流冰。也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一看,附近几里看不见树木,只有雪和人的膝盖一样齐。桐城姚鼐记。

    导赏

    本文是游记,描写攀登泰山的情形及在泰山顶上的所见。

    文分七段:(1)总述泰山的形势。(2)记敍攀登泰山的路径及沿路的风景。(3)描写观日出时的情形。(4)记泰山的古代建筑。(5)记泰山的石刻。(6)总结泰山的特点。(7)作者署名。

    全篇着墨不多,而泰山的面貌毕现,后世推为自古游泰山文本的压卷作品。

    作者/出处

    姚鼐

    姚鼐,生于清世宗雍正九年,卒于清仁宗嘉庆二十年(一七三一──一八一五)。字姬传,一字梦谷,号惜抱,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清朝开馆修《四库全书》,任纂修官。晚年主讲江南、紫阳、钟山各书院。从学者众,称惜抱先生。姚鼐为“桐城派”古文大家。论学主张集义理、考据、词章之长。所着古文,风格简洁严整,论文讲求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其所编《古文辞类纂》,对清代中叶以后的散文影响甚大。有《惜抱轩全集》。

    创作背景

    本篇选自《惜抱轩集.文集》卷十四。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五),作者辞官归里,途经泰安,与友人登临泰山,写成这篇游记。时值深冬,作者将所见的景物作细致的描述,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地。本文风格简洁严整,是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