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17 19:44:41
黔之驴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黔这地方没有驴子,有好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只去。到达后却无可派用场,把牠放在山下。老虎看到了牠,──这么庞大的家伙呀,以为是位神,便隐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窥探。渐渐就走出来靠近牠,小心谨慎地不敢造次,可是仍然猜不透牠是个甚么东西。
有一天,驴子鸣叫了一声,老虎大惊,远远地逃跑了,以为牠要来吃自己,非常恐惧。然而再往来看了几次,觉得牠并没有别的本领;更加听惯了牠的声音,便又来靠近牠,走到牠的前面和后面,但终究不敢招惹牠。后来老虎渐渐不怕了,试着再靠近,更设法戏弄牠,向牠靠近、碰撞、冒犯。
驴子忍不住怒气了,便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便乐了,心里想:“牠的本领不过这样罢啦。”于是跳上前去,狠狠地咬牠,咬断了牠的咽喉,吃尽了牠的肉,便走了。
唉!形体庞大,看去像是有德的;声音宏亮,听来像是有些技能的。如果一直不显露牠的拙劣本领,老虎虽然凶猛,因为怀疑、畏惧,始终不敢攻击牠的。现在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导赏
《三戒》的主题,作者已经明白写在“序”里,即所谓“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其祸。”当时社会上存在着这三种类型的人,结果都是自取灭亡。作者编造了三个动物的故事,借着故事给人们一个劝导。
作者用的三种动物分别是麋鹿、驴子和老鼠。本篇是第二个故事,用驴子来比仿那些虚有其表毫无实力的人。虚声虽可以夺人,但终不足恃,一旦纸老虎拆穿,祸患就要临身了。
这是一个寓言,寓言的文体是敍述文。不过寓言和其他敍述文不同,因为它不只敍述一个故事而已,故事必含着教训的、劝导的意味;无论它讲到的是甚么动物,总寄托着关涉到对于人的教训和劝导。换句话说,寓言是讲一个故事,但其目的却不在故事的本身,而是在借故事表达作者的教训和劝导。直接表达教训和劝导的文体是议论文。本篇的主题,作者也可以写成议论文的。不过寓言的作用在暗示,它把教训和劝导的意思化了装在读者眼前活动,让读者自己发现,其效果比议论文更大。
写寓言必须注意三点:1、故事本身要简单明白,不必要的铺敍或描写都得略去,以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2、教训和劝导的意旨,虽不正面说出,却须极为显明,使读者容易推想和理解,不致惝怳迷离;3、故事中动物性格须顾及牠们固有的特性,不可失其真实。像本篇所写驴的喝叫和踢蹄,虎的跳踉大㘎,都是大家公认的牠们的特性。
作者/出处
柳宗元
柳宗元,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德宗贞元九年(七九三)举进士,初任校书郎,历任蓝田(今陕西蓝田)尉,贞元十九年(八〇三)年,任监察御史。王叔文执政时,擢礼部员外郎。其后王氏失势,柳氏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唐宪宗元和十年(八一五),再贬为柳州(今广西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元和十四年(八一九),病逝于柳州,年仅四十七岁。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评他的散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他的哲理散文,说理透辟。传记则取材广泛,形象感人,意味隽永。他的山水游记,流畅清新,刻划细致,寄寓他被贬谪边远的愁绪。此外,他也擅长辞赋和诗歌,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传世。
创作背景
本课选自《河东先生集》卷三,是《三戒》中的第二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论语‧季氏》),柳宗元便用“三戒”作为三篇寓言的总题,意思是告诉人们三件应该警戒的事情。黔,唐代的黔中道,包括现在的湖北、四川、贵州、湖南部分地区,后来改称现在的贵州地区为黔。本文描写了一头外强中虚的驴子,终于被老虎识破而吃掉。按作者在《三戒》前的小序中所说,这是对“出技以怒强”的人的警戒,也是讽刺那种本事不大而又好胜的人。“黔驴技穷”这个成语即出自本文。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7 19:44:4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847.html
上一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