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繁体字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6-17 17:25:26
岳阳楼记繁体字原文

岳阳楼记繁体字翻译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外调为巴陵郡守。一年以后,政事调谐,人心融洽,一切该办的事全着手兴办起来;于是,重修岳阳楼,扩大过去的规模,刻上唐代名家及现代人吟咏洞庭的诗赋,并嘱我写篇文章,作为纪念。
就我看来,巴陵风物的佳胜,主要就在洞庭这一湖:浮织着遥远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浩渺奔流,无边无岸,璀灿的晨霞,迷茫的晚雾,一天里面不知道多少变幻,多少风光──这便是岳阳楼的富丽雄奇,前人的描绘已够充分的了。
但这湖,北去直通巫峡,南航远接潇湘,失意的官员,善感的诗人,很多在这里碰头,观赏景色的情怀,总该有点差异吧?
试想,如果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停,悲风撼动着地,浊浪掀上了天,日月星辰的光辉隐藏了,山岳在漫漫雾障里消失了,未出发的商旅,不敢动身,已出发的船隻,断掉桨,倒掉桅樯,黄昏是一片阴沉,一片虎啸猿啼──这时来登上这座楼,当然会有作客怀乡之情,愁人毁谤,怕人挑剔,满眼悽怆,陷入深沉的悲哀里去!
再看,如果是春暖天晴,波澜平静,云上的天光映着湖里的天光,望不见边的碧澄澄的湖水,沙鸥在水面结队飞翔,银烂烂的鱼在水中往来游泳,岸上是香草,洲头是兰花,一片的香,一片的青;或者,长烟横抹过天空,看皓月流射千里,金灿灿地在水面漂浮,又白莹莹地悄悄躺向湖底,渔舟的歌声,此唱彼和,这快乐,
谁又能禁担得起──这时来登上这座楼,当然会心旷神怡,忘却了一切得失和是非,举着杯,迎着风,在快乐中沉醉!
呃,不!我曾探索过古代仁者的胸怀,似乎和这两种态度都不大相同,为什么?他们,不因外在境遇而高兴,不为个人命运而悲哀,处身在***高位,就忧虑着人民,潜隐在乡野远方,就忧虑着朝政,这样,岂不是进也是忧,煺还是忧,
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我想,那一定是「在天下的忧虑之先就去忧虑,在天下的快乐之后才会快乐」了!嗬!也间要不是还有这一种人,我更能向谁寻找我的去处?
导赏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楼高叁层,下临洞庭湖,相传其前身为叁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臺。现时的岳阳楼,则为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説谪守岳州时,在阅兵臺旧址所建。至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巴陵郡为太守,第二年重修岳阳楼,并写信给范仲淹,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请他作记。范仲淹未尝到过岳州,便凭藉此图,于庆历六年九月写成了《岳阳楼记》。当时范仲淹被贬官河南邓州,藉此文抒发郁闷心情,亦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
就内容而言,本文分五段。
文章首段即切入正题,说明作记之缘由。作者先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接着以「谪守」二字,抒写仕途失意的悲慨,为下文设下伏笔,復道出好友滕子京,被贬官至岳州后,政绩卓着,不到一年时间,已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藉此引出重修并扩建岳阳楼,以及作记之事。
在文章的次段,作者先写自己的看法,点出岳州的美好景色,都集中在洞庭湖之中,先从空间切入,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数语,极言湖面之广阔与水势之浩大;接着从时间着墨,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洞庭湖早晚景色的阴晴变化。然后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一语承前启后,回应首段「刻唐贤今人诗赋」句,说明岳阳楼之大观,已尽在前人诗赋之中,不必重覆记述。最后经「然则」一转,带出「迁客骚人」,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抒写其「览物之情」。
第叁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作者用四字短句,描写恶劣天气下阴惨悲凉的景象。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敢出行,船隻损坏;暮色沉沉,虎啸猿啼,声声入耳。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眼萧条冷落,触景伤情,引发「去国怀乡」的感慨,既担心奸人的诽谤,亦害怕小人的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绘出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鸥鸟在天上自由翱翔,鱼儿在水里欢快泳游,岸边的花草颜色青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夜间可见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光,静静的月影沉浸水底,有如璧玉。
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带出无边的欢乐。这时登上岳阳楼,便会「心旷神怡」,荣辱全忘,举杯畅饮,临风开怀,感到无比的欢欣愉悦。
叁、四两段并行而下,阴晴悲喜,两相对照。所谓情随景生,作者以对比的写法,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情境,藉着这两段描写,引出文章的第五段。
第五段是全文重心所在,以「嗟夫」开启,提出古仁人之心,否定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提出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动摇,无论是「居庙堂」还是「处江湖」,是「进」还是「煺」,都以民为先,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变,点明了文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
就艺术而论,本篇亦富特色。分述如下:
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然而,「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没有对岳阳楼的修建进行具体阐述,而是另闢蹊径,写洞庭湖的气魄壮阔,并写出「迁客骚人」登楼所见所感,引出末段「古仁人之心」,可见其文构思之精巧。
《岳阳楼记》以单行散句为主,却穿插了许多骈偶短句,令行文畅达、简洁凝练。文中骈散结合,句式亦随文章内容而有所变化。如开头部分的叙说文字,多用散句,质朴而自然;而中间的几段文字,写景状物的语句,则多用骈句,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句丽辞畅、音韵和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至「嗟夫」一段,亦多用散句。骈散交替运用,句式多变,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炼字造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以「衔」、「吞」两字,就将洞庭湖气势之浩瀚描写得极为生动。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于句中,可谓字字有力。
全文将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尤其是议论部份,精警深刻,虽然字数不多,却道出了全文的重心,阐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拓宽了文章的境界。
作者/出处
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九八九──一〇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贫,苦学成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〇一五)进士。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歷任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官至青州安抚使。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推行新政,史称庆历变法,曾带兵防御西夏入侵,在政事和军事上都有功绩。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也善长诗文,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词作以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为内容,风格豪迈,开宋词豪放派先河。有宋乾道叁年(一一六七)鄱阳郡斋刊元天历(一叁二八──一叁二九)间范氏岁塞堂修补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附《别集》四卷行世。
创作背景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楼高叁层,下临洞庭湖,相传其前身为叁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臺。现时的岳阳楼,则为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説谪守岳州时,在阅兵臺旧址所建。至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巴陵郡为太守,第二年重修岳阳楼,并写信给范仲淹,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请他作记。范仲淹未尝到过岳州,便凭藉此图,于庆历六年九月写成了《岳阳楼记》。当时范仲淹被贬官河南邓州,藉此文抒发郁闷心情,亦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7 17:25:2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7845.html
上一篇
与妻书繁体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