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学弈文言文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6-17 13:49:57

二子学弈文言文

二子学弈文言文翻译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二子学弈文言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高明的棋手。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把弈秋的话听进耳朵里。另外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但是心里却一直想着有一只天鹅将要飞过来,并准备想拉开弓去射它。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可是却比不上人家。难道说是他的智力比不上人家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导赏

    本文用具体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无论做甚么事情都要专心一意,否则肯定做得不好。弈秋是名闻全国的棋手,假使让弈秋同时教导两个弟子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听弈秋讲授;另一个虽然表面在听,但却想着可能会有天鹅飞过,盘算着引弓射牠;结果不专心学习的那个学生,自然不及专心致志的人了。这是他的智力不及别人吗?作者认为不是这样的。两人学习棋艺,客观条件差不多:即老师相同,智力相若,但学习成效却截然不同,主要原因就在于两人学习态度不同,由此可见学习时“专心致志”是何等重要。弈秋的两个学生,抱持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惟弈秋之为听”,凭这句话大概也可以猜想他专心的程度;另一个呢,一面在听,一面又在想着天空的飞鸟,想着要拿弓箭去射鸟,精神涣散的情况可想而知。这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及前一个,那是必然的了。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描画了两个弟子学棋时的不同表现,形象极为鲜明。他更透过心理描写,把弟子心不在焉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心以为鸿鹄将至”一语,更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广泛使用。最后,本文以自问自答作结,但作者并未正面说出个中所以然,而是用“非然也”三字排除了智力差异的可能,正面答案不言自明;不过,给读者一个机会自行思索,印象便会更加深刻。《孟子》的文章富于形象,善于运用现实生活的事例来说明道理。像本文的故事,也许并非真有其事,但生活气息极浓,使文章特别具有说服力。

    作者/出处

    《孟子》

    《孟子》一书,有以为是孟子自撰,有以为是其门人所记,《汉书‧艺文志》列入儒家类,今存七篇。宋以后列于经部,朱熹将它与《论语》、《礼记》的〈大学〉和〈中庸〉篇合成《四书》,为之作注,从此成儒家经典。

    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赫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三七二──二八九)。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代大思想家。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身处战乱的时代,提倡“民贵君轻”,主张推行“王道”,可是不被诸侯所采纳,于是退而讲学着述。

    《孟子》的文章,长于辩论,善用譬喻,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对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通行注本有东汉赵歧《孟子章句》、宋孙奭《孟子注疏》、朱熹《四书集注》和清焦循《孟子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