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王冕的诗 > 墨梅 其三

墨梅 其三

[元代]: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 其三”译文及注释

我家洗砚池边的那棵梅树,

树上的每一朵花都盛开着淡淡的墨痕。

它不需要别人来夸赞它的颜色有多美,

只愿意留下那清新的香气充满整个天地。

“墨梅 其三”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讚颂,表达诗人自己的处世情操。

诗人苦苦练画,池水因洗砚而变黑,池边的梅树吸入了池中的墨水,所开的花朵颜色也与众不同,在花瓣上有淡淡的墨晕。诗人画的梅花,也只用淡墨点染,不用丹青彩笔涂抹。墨梅孤傲自得,不以艳丽的颜色争奇斗艳,只默默地散发着清幽的香气。

第一句是点题之笔,紧扣题画之旨,说明所绘的是自己家中洗砚池边的梅。这一句说梅树在「洗砚池头」,诗人已暗示他画中的梅花是墨梅,而且,还和他的同宗王羲之有点渊源。王羲之日日在「洗砚池头」,为了练就一手好字;诗人自己日日在「洗砚池头」,为的是用墨绘画梅花,二人各有擅长。「我家」二字,亲切之中自有一种洒脱自豪的韵味。第二句明点出「墨」字,既是写池头梅树,也是写画中梅花。画中梅花原就是从池头梅树得到灵感而绘成的。淡墨梅花,朵朵朴素雅淡,是诗人一生最爱画的。墨梅有甚麽特质,会令诗人特别喜爱呢?诗的第三、四句直指出来。墨梅不以颜色媚人,却有满身的清香在天地间飘散。这正写出了墨梅的精神特质:洁身自好,不求人间的虚誉;遗世独立,不与浊世随波逐流。这不也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墨梅所具高洁清雅的特性,与诗人的精神气质相契合。与其说他在歌咏墨梅,不如说诗人在向世人表明心迹。

因为王冕长期和梅花为友,对梅花的形态、习性有极深的认识,并体悟到梅花有一种不同凡俗的清新高雅的气质。他又把这种气质和自己的身世、人格结合起来,所以他所画的墨梅,既有梅花的梅格,也有自己的人格。王冕画墨梅,也就是他的自我写照。

王冕简介

元代·王冕的简介

王冕

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 王冕的诗(97篇)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送张左司)

宋代石孝友

君恩九鼎重,臣命一毫轻。出身事主,刚甚须作不平鸣。老却西山薇蕨,闲损南窗松菊,羞死汉公卿。豺狼敢横道,草木要知名。

秋已素,人又去,若为情。长沙何在,风送呜咽暮潮声。举棹却寻归路,挥尘莫谈时事,得酒且频倾。一片古时月,千里伴君行。

恋绣衾

宋代陆游

无方能驻脸上红。笑浮生、扰扰梦中。平地是、冲霄路,又何劳、千日用功。

飘然再过莲峰下,乱云深、吹下暮钟。访旧隐、依然在,但鹤巢、时有堕松。

夜入监中

宋代孔平仲

攲枕汗如洗,出门更已深。

长风万里至,河汉清人心。

芙蕖有佳气,杨柳摇疏阴。

秋声繁促织,月色动栖禽。

落魄衣忘带,逍遥发懒簪。

听从凉冷入,一快直千金。

惜奴娇·我已多情

宋代石孝友

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

把一心、十分向你。

尽他们,劣心肠、偏有你。

共你。风了人,只为个你。

宿世冤家,百忙里、方知你。

没前程、阿谁似你。

坏却才名,到如今、都因你。

是你。我也没星儿恨你。

阮郎归

宋代石孝友

烛花吹尽篆烟青。长波拍枕鸣。西风吹断雁鸿声。离人梦暗惊。

乡思动,旅愁生。谁知此夜情。乱山重叠拥孤城。空江月自明。

咏月

唐代罗隐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违别成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传言玉女

宋代石孝友

雪压梅梢,金袅柳丝轻敛。锦宫春早,乍风和日暖。华国翠路,九陌绮罗香满。连空灯火,满城弦管。

月射西楼,更交光照夜宴。万人拥路,指鳌山共看。花旗翠帽,到处朱高卷。归时常是,漏残银箭。

荻港雨行

明代管讷

昨朝楚岸喜秋晴,今日吴船雨里行。

人事天时何可测,青山白水总关情。

久知盟与沙鸥冷,那得身如野鹤轻。

怪底石尤风太恶,空劳百丈进脩程。

无题

唐代唐代侠名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人归万里外,意在一杯中。

只虑前程远,开帆待好风。

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

闺门镇不开,梦从何处入。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穿井得一人

先秦吕不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