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左丘明的诗 >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先秦]:左丘明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晋灵公不君”译文及注释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修筑豪华宫殿,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着尸体经过朝庭。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于是士季去见晋灵公,走到宫殿前的台阶上,晋灵公却弯起胳膊肘看着他,嘴里哼着小曲。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他一眼,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事情无不有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弥补过失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啊。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民》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穿着朝服正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他就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于是撞死在槐树上。

九月二十六日,晋灵公请赵盾喝酒,预先埋伏下武士打算杀死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陪君王宴饮,酒过三杯还不告退,就不合礼数了。”于是扶起赵盾走下堂去。晋灵公唤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搏斗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狗再凶猛,又有什么用呢!”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一半不吃。问其原因,回答说:“我在外当门客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猛犬的时候就救了赵盾一命。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九日,赵穿在桃园攻杀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晋国国境就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害了他的国君。”并且把这个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样。”董狐回答说:“您作为正卿大夫,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处叛贼,这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唉!《诗》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找来了忧患。’这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如果出了国境就可以避免罪名了。”

赵盾派赵穿从周迎回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黑臀,立他为君,就是晋成公。十月十二日,晋成公在武宫朝拜祖庙。

“晋灵公不君”鉴赏

本文记述了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但晋灵公不仅不改,反而派人暗杀赵盾。暗杀失败后,晋灵公设宴企图杀害赵盾,结果反被赵盾的卫士所杀。赵盾没有逃离晋国,而是拥立了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黑臀为君,即晋成公。太史董狐认为赵盾弑君,赵盾则认为自己并无弑君之罪。孔子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董狐是位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位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本文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通过赵盾的言行和遭遇,反映了忠臣在乱世中的艰难处境和坚持原则的高尚品质。

表达的感情

全文主要表达了对于忠臣赵盾在乱世中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赞美,以及对晋灵公荒淫无道、不听忠言的批判。同时,也通过孔子对董狐和赵盾的评价,展现了对于史官直书不隐和忠臣承受恶名的肯定。整篇文章充满了对于正义和道德的坚守,以及对于乱世中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同情。

左丘明简介

先秦·左丘明的简介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左丘明的诗(33篇)

猜你喜欢

题画山水障

唐代张九龄

心累犹不尽,果为物外牵。

偶因耳目好,复假丹青妍。

尝抱野间意,而迫区中缘。

尘事固已矣,秉意终不迁。

良工适我愿,妙墨挥岩泉。

变化合群有,高深侔自然。

置陈北堂上,仿像南山前。

静无户庭出,行已兹地偏。

萱草忧可树,合欢忿益蠲。

所因本微物,况乃凭幽筌。

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

对玩有佳趣,使我心渺绵。

高阳台·西湖春感

宋代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临江仙 其五

宋代石孝友

常记梦云楼上住,残灯影里迟留。依稀绿惨更红羞。

露痕双脸泪,山样两眉愁。

数片轻帆天际去,云涛烟浪悠悠。今宵独宿古江头。

水腥鱼菜市,风碎荻花洲。

减字木兰花·新荷小小

宋代石孝友

新荷小小。比目鱼儿翻翠藻。小小新荷。点破清光景趣多。青青半卷。一寸芳心浑未展。待得园时。罩定鸳鸯一对儿。

玉楼春 其九

宋代石孝友

台门瑞霭光阴动。人语鼓声沈汹汹。观风堂迥暗香飘,卷雨楼前寒翠拥。

锋车促入承天宠。丹诏衔来须彩凤。五丝宫线日边长,看补岩廊龙衮缝。

南歌子 其六

宋代石孝友

乱絮飘晴雪,残花绣地衣。西园歌舞骤然稀。只有多情蝴蝶、作团飞。

旧事深琴怨,新愁减带围。倚楼凝望更依依。怕见一天风雨、卷春归。

秋霁

唐代崔道融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长亭怨·旧居有感

宋代张炎

望花外、小桥流水,门巷愔愔,玉箫声绝。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月。十年前事,愁千折、心情顿别。露粉风香谁为主,都成消歇。

凄咽。晓窗分袂处,同把带鸳亲结。江空岁晚,便忘了、尊前曾说。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谢杨柳多情,还有绿阴时节。

雨中再赋海山楼诗

宋代陈与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还邓觉民诗卷

宋代孙嵩

南山竹机笛,北山桐可琴。

得如听松风,中有太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