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全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为背景,描绘了皇帝出游时的盛况,并表达了诗人对皇帝顺应时令、关心民生的赞美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译文
渭水萦绕着秦关曲折地东流,黄麓山环抱着汉宫长年依旧。
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
帝城高耸入云的是凤阁凤楼,春雨润泽千家树木美不胜收。
为了把住春光时令出巡民忧,不是因为玩赏春光驾车逛游。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鉴赏
首联:“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这两句诗以自然景观为引子,勾勒出一幅壮丽而古老的历史画卷。渭水蜿蜒曲折地流经秦地,黄麓山(可能指某一具体的山,但在此处泛指黄山或附近的山脉)环绕着汉宫,长久以来未曾改变其姿态。这些自然景观不仅展现了长安的开阔视野和强烈时空感,还巧妙地融入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颔联:“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这两句诗刻画了皇帝出游时的盛况。銮舆(皇帝的乘舆)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依依;阁道(盘旋的空中栈道)架设在高空,人们在阁道上回看长安城里的宫苑,只见百花璀璨、气象不凡。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皇帝出游时的威严与繁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皇家园林的赞美。
颈联:“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帝城的壮丽景象。双凤阙高耸入云,象征着皇宫的威严与辉煌;春雨润泽着千家树木,使得整个城市更加生机勃勃、美不胜收。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帝城的雄伟壮观,还通过春雨的描绘,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清新与活力。
尾联:“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皇帝顺应时令、关心民生的赞美之情。诗人略带恭维地说,皇帝本次出游并非纯粹赏游,而是为了顺天道而行时令、关心民生。这种解释既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需要,也体现了诗人对皇帝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情感表达
全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表达了诗人对皇帝顺应时令、关心民生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应制之作,即应对皇帝诗作的诗。当时唐玄宗由阁道出游,在雨中春望时赋诗一首,王维作为应制之人,创作了这首《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维的文学才华和诗歌造诣,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
王维简介
唐代·王维的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王维的诗(74篇)〕猜你喜欢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贼退示官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