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离开东北地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辗转漂泊来到西南边陲。
长期滞留三峡楼台,淹留岁月,与五溪少数民族共居云山。
羯胡人狡猾无赖,事主不忠,词客庾信哀时伤世,却难以回到故国。
庾信的一生最为萧瑟凄凉,但到了暮年,他的诗赋却震撼了江关。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鉴赏
首联:“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这两句诗概括了庾信一生的流离失所和漂泊不定。庾信原本生活在南梁,后因战乱和国破家亡而流落到北方,最终在北方度过余生。诗人以“支离”和“漂泊”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庾信一生的坎坷和不幸。
颔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这两句诗描绘了庾信在三峡和五溪地区的生活情景。三峡的楼台高耸入云,淹没了日月的光辉;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云山相伴,穿着独特的民族服饰。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庾信在异乡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
颈联:“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羯胡人的不满和对庾信的同情。羯胡人狡猾无赖,事主不忠,是导致南梁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庾信作为南梁的文学大家,因战乱而流落到北方,无法回到故国,只能哀时伤世,发出无尽的叹息。诗人通过对比羯胡人和庾信的命运,突出了庾信的忠诚和不幸。
尾联:“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这两句诗是对庾信一生的总结和赞美。庾信的一生最为萧瑟凄凉,经历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等种种磨难。但到了暮年,他的诗赋却具有深沉的哀愁和家国情怀,动人心弦,震撼江关。诗人以“动江关”一词,高度赞扬了庾信诗赋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情感表达
这首诗通过对庾信生平的回顾和对其诗赋的赞美,表达了对往昔英才的追思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庾信一生的坎坷和不幸以及暮年诗赋的深沉哀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还通过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的描绘,为全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庾信生平简介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族,自幼聪敏绝伦,十五岁入东宫为伴读学士,后来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侯景之乱时,他逃往江陵投靠梁元帝,并奉命出使西魏。南梁灭亡后,他留居于西魏、北周,并担任高官。在北周期间,他虽身居显贵,但思念故土,为身仕敌国而羞愧。他的文学创作融合了南北文风,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之一。其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拟咏怀诗》等。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6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