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译文及注释
诸葛丞相的祠堂在哪裡呢?就在锦官城外柏树茂密之处。
碧绿的草映照着臺阶自有一片春色,树叶间的黄鹂鸟空有美好的歌声。
当年先主叁顾茅庐求教统一天下的大计,他辅佐两朝开国和济业忠心耿耿。
可惜他出师伐魏未成功便病逝军中,常令后世英雄为此感慨泪满衣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鉴赏
诸葛亮名垂千古,在《叁国演义》小说流行以前,他已是不少文人笔下歌颂的对象,其中又以诗歌最广为流传。歷代文人中,写诸葛亮最出色的应数杜甫。杜甫本来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坎坷,一直无法施展抱负;加上遭逢「安史之乱」,使他四处流徙,基本生活也成问题。他晚年寄寓成都,在昔日蜀汉故地上流连了好些日子。诸葛亮在四川一带艰苦经营二十多年,取得不错的成绩,深得当地人的景仰。杜甫在成都时看到蜀汉的遗迹,写下不少歌颂诸葛亮的诗歌,其中着名的有《蜀相》、《八阵图》和《咏怀古迹之五》。 《蜀相》写于乾元叁年(公元760年)。杜甫在前一年底辗转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这首诗。这时「安史之乱」还未平息,杜甫看到国运危峻,人民生灵涂炭,自己又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特别敬重。 诗的第一句用「寻」字,表明自己是专诚到武侯祠瞻仰,并不是信步经过,而他初到成都,路途不熟,所以要寻访。第二句写武侯祠的外观,回应前句点明祠堂的所在地。「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武侯祠外的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所种,「柏森森」叁字更渲染了肃穆宁静的气氛。 叁、四句由远及近,像电影镜头,特写武侯祠内的景色。臺阶长满青草,显示乏人打理,黄鹂隔叶,显示树丛茂密;两者都表示祠堂已显得破落,游人罕至。「自」和「空」两字,表面写这些动植物都无人理会,也暗寓了长埋于此的伟人的寂寞。这两句寓情于景,寄託自己追怀先贤的感叹。 诗的下半部写诸葛亮这个人物。第五、六句涵意十分丰富,精简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事业。先写他的事业从刘备叁顾草庐开始,为刘备制订建基立业、统一天下的大计。后来他歷仕「两朝」,「开」指他辅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指他辅助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讚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最后两句最为人熟悉。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病死在军中,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对此直接写出对这位英雄大业未竟的沉痛哀悼,「泪满襟」的恐怕不是诸葛亮而是诗人自己。 杜甫这首诗表面是凭弔古迹,同时寄託了自己无限的感情,既伤诸葛亮大业未成,渐被人遗忘;也痛感当世没有济世的大英雄,挽救时艰。在短短八句诗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晚年寄寓成都,在昔日蜀汉故地上流连了好些日子。诸葛亮在四川一带艰苦经营二十多年,取得不错的成绩,深得当地人的景仰。杜甫在成都时看到不少蜀汉遗迹,写下不少歌颂诸葛亮的诗歌,其中着名的有《蜀相》、《八阵图》和《咏怀古迹之五》。 《蜀相》写于乾元叁年(公元760年)。杜甫在前一年底辗转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这首诗。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6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