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李商隐的诗 > 辛未七夕

辛未七夕

[唐代]: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辛未七夕”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与浪漫情怀,通常被解读为描绘七夕节(乞巧节)的情景,并借此表达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向往和对相聚不易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

恐怕是仙人们偏爱别离的凄美,所以才故意将相聚的时光设置得如此遥远,成为难得的佳期。自古以来,在那浩瀚的碧落银河之畔,想要相见便需等待那金风送爽、玉露凝霜的美好时节。

夜深人静,清冷的漏声渐渐移动,我们彼此遥望,等待的时间似乎变得格外漫长。天边微云轻轻飘散,却似乎还不足以连接你我,使得相聚的时刻一再推迟。

我怎能没有心意去酬谢那为牛郎织女搭桥的乌鹊呢?但在此刻,我更愿与蜘蛛一同乞求那灵巧的丝线,希望能为我们也编织出一段美满的姻缘。

“辛未七夕”鉴赏

神话与现实的交融:诗开篇即以“恐是仙家好别离”引入神话元素,将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与现实情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神秘而浪漫的气息。诗人通过想象仙人们的偏好,巧妙地解释了人间为何会有如此多别离与等待的哀愁。

时间与空间的跨越:“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两句,不仅描绘了银河两岸的壮丽景象,还强调了相聚之难,需要天时地利的完美配合。这里的“金风玉露”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美好爱情的象征。

情感的细腻表达:“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两句,通过时间的推移和景物的变化,细腻地表达了等待中的焦虑与期盼。漏声渐移,暗示时间的流逝;微云未接,则象征着距离的阻隔与相聚的艰难。

乞巧与祈愿:最后两句“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将乞巧节的习俗融入诗中,既表达了对乌鹊搭桥之恩的感激,又寄托了自己对美好姻缘的祈愿。蜘蛛乞巧丝,更是象征着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获得幸福与美满。

整首诗以七夕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李商隐简介

唐代·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李商隐的诗(83篇)

猜你喜欢

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清代顾贞观

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早收回、溽暑换清商,翻借作,兰秋重闰。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沉醉东风·七夕

元代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七夕二首·其二

唐代德容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丑奴儿(次韵何文成灯下镜中桃花)

宋代石孝友

菱花镜里桃花笑,清影团团。月淡风寒。深夜移灯许细观。

武陵溪上当时事,何处飞鸾。泪纸惊澜。飘尽红英不忍看。


二郎神·炎光谢

宋代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恋绣衾(无题)

宋代辛弃疾

长夜偏冷添被儿。枕头儿、移了又移。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如今只恨因缘浅,也不曾、抵死恨伊。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


落日怅望

唐代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满庭芳·兰畹霜浓

宋代石孝友

兰畹霜浓,柳溪冰咽,春光先到江梅。瘦枝疏萼,特地破寒开。钩引天涯旧恨,双眉锁、九曲回肠。空销黯,故园何在,风月浸长淮。当年,吟赏处,醉山颓倒,飞屑成堆。怎奈向而今,雨误云乖。万里难凭驿使,那堪对、别馆离杯。谁知道,洛阳诗老,还有梦魂来。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唐代宋之问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