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全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恶劣环境、军队的英勇出征以及战争的激烈场面,展现了边关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必胜信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
你难道不曾看见走马川在雪海边上奔腾,那茫茫的平沙一直延伸到天边,黄沙滚滚,遮天蔽日。轮台九月,夜晚的风怒吼着,一川碎石大如斗,被风卷得满地乱滚。
此时,匈奴的草场已黄,战马正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那是汉家的大军正出师西征。将军们身穿金甲,夜晚也不脱下,半夜行军时,兵器相互碰撞发出声响,凛冽的寒风如刀割面。
战马身上带着雪花,汗水蒸腾,五彩的马鞍和钱形花纹的马鞍垫很快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文书时,砚台里的水都冻成了冰。
敌军听到这个消息,应该感到胆寒,他们料定我们短兵相接时他们无法抵挡。我们期待着在车师西门迎接胜利的捷报。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鉴赏
环境描写生动逼真:诗的开篇即以“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壮阔景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荒凉而充满边塞风情的世界。随后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更是生动描绘了边塞夜晚的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为后文的战争场面做了有力的铺垫。
战争气氛紧张激烈:“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这几句通过对比匈奴的蓄势待发和汉军的主动出击,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战争气氛。而“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则进一步刻画了将士们夜以继日、不畏艰难、英勇作战的形象。
细节描写细腻入微:“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几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战争中的细节之美。马毛带雪、汗水蒸腾、马鞍成冰、砚水凝固等细节,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的坚韧不拔。
结尾充满必胜信念:“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诗的最后以敌军胆寒、我军必胜的预言作结,充满了豪迈和自信。这不仅是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的颂扬,也是对唐朝国力强盛、边疆安定的自豪表达。
岑参简介
唐代·岑参的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参的诗(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