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岑参的诗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唐代]: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全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恶劣环境、军队的英勇出征以及战争的激烈场面,展现了边关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必胜信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

你难道不曾看见走马川在雪海边上奔腾,那茫茫的平沙一直延伸到天边,黄沙滚滚,遮天蔽日。轮台九月,夜晚的风怒吼着,一川碎石大如斗,被风卷得满地乱滚。

此时,匈奴的草场已黄,战马正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那是汉家的大军正出师西征。将军们身穿金甲,夜晚也不脱下,半夜行军时,兵器相互碰撞发出声响,凛冽的寒风如刀割面。

战马身上带着雪花,汗水蒸腾,五彩的马鞍和钱形花纹的马鞍垫很快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文书时,砚台里的水都冻成了冰。

敌军听到这个消息,应该感到胆寒,他们料定我们短兵相接时他们无法抵挡。我们期待着在车师西门迎接胜利的捷报。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鉴赏

环境描写生动逼真:诗的开篇即以“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壮阔景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荒凉而充满边塞风情的世界。随后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更是生动描绘了边塞夜晚的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为后文的战争场面做了有力的铺垫。

战争气氛紧张激烈:“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这几句通过对比匈奴的蓄势待发和汉军的主动出击,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战争气氛。而“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则进一步刻画了将士们夜以继日、不畏艰难、英勇作战的形象。

细节描写细腻入微:“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几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战争中的细节之美。马毛带雪、汗水蒸腾、马鞍成冰、砚水凝固等细节,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的坚韧不拔。

结尾充满必胜信念:“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诗的最后以敌军胆寒、我军必胜的预言作结,充满了豪迈和自信。这不仅是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的颂扬,也是对唐朝国力强盛、边疆安定的自豪表达。

岑参简介

唐代·岑参的简介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参的诗(30篇)

猜你喜欢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唐代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唐代高适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

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

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

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宋代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新嫁娘词三首

唐代王建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集灵台·其一

唐代张祜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独不见

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赠阙下裴舍人

唐代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蜀先主庙

唐代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