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树记翻译及原文
- 《文言文》
- 2024-09-16 10:08:38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日:“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
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
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客既去,修然其言而记之。
译文
欧阳修的东园,长久以来杂草丛生,没有打理。欧阳修到任后,开始开辟这个园子,清除杂草,施肥灌溉,开辟出十几畦菜地作为蔬菜园。又种植了上百棵花果、梧桐和竹子。春天阳光和煦,万物复苏,园中的园丁报告说:“园子里有一棵臭椿树,它的根很壮大,叶子也很大。根壮大就会阻塞地脉,消耗阳气,新种的植物就无法得到滋养;叶子大就会形成浓荫,妨碍阳光,新种的植物就不能顺畅地生长茂盛。而且它的材质弯曲臃肿,疏松轻巧而不坚实,没有用处,应该砍掉它。”
于是就把这棵树全部砍掉了。第二天,园丁又说:“园子的南边有一棵杏树,它的树根覆盖的面积有六七尺宽,树根下面的土地最为肥沃,但因为杏树的原因,这里特别不能种菜,这棵杏树也应该砍掉。”
欧阳修说:“唉!现在杏树正值春天且花开得正盛,将要结出果实,难道就不能少种几畦菜来作为杏树的生长之地吗?”
于是就没有砍掉杏树。
不久之后,欧阳修领悟到并感叹道:“唉!庄子说:臭椿树、栎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遭到砍伐夭折。现在臭椿树确实不成材,然而一旦全部被砍掉;杏树的材质最为坚实细密,美丽且有光泽,反而被保留下来。难道成材与不成材各自遭遇的好坏,是由时运决定的吗?”
有一天,有客人来拜访欧阳修,仆人拖着砍下的木柴从堂下经过,欧阳修就指着木柴对客人说了自己的疑惑。客人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把没有用处的东西当作没有用处,这是庄子的价值观。但是把没有用处的东西损害了有用处的东西,又怎么能避免呢!那杏树之所以能开花结果,是因为它有生存的条件而庇护了它的根,这是它的幸运。至于桂树、漆树不能逃脱斧头的砍伐,是因为它们活着就有利益可图,所以不得不死,这与杏树的情况是不同的。现在臭椿树因为臃肿不成材,却又因为长得太大而妨害了其他植物,它被砍伐,确实是应该的,这与成材者死、不成材者生的说法又不同了。凡是事物幸运与不幸,只看它所处的位置和环境罢了。”
客人离开后,欧阳修觉得客人说得有道理,于是记下了这件事。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欧阳修对园中树木的处理,以及与客人的对话,探讨了“才与不才”的哲理。文章借物喻人,通过臭椿树和杏树的命运,揭示了社会上对于“有用”与“无用”的偏见和误解。欧阳修通过反思和对话,表达了对事物复杂性的认识,以及对“时运”和“处之”的深刻理解。
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将深奥的哲理寓于其中,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同时,文章也展示了欧阳修作为文人的敏感和细腻,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欧阳修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曾参与推行“庆历新政”,是北宋诗***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诗词文赋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散文创作,以简洁流畅、自然生动著称。他的《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9-16 10:08:3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9493.html
上一篇
涧底寒松赋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王羲之传论原文及译文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