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底寒松赋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9-15 11:56:22

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深溪绝磴。人迹罕到,爰有松焉。冒霜停雪,苍然百丈,虽崇柯峻颖,不能逾其岸。呜呼斯松!托非其所,出群之器,何以别乎?盖物有类而合情,士因感而成兴。遂作赋曰:
惟松之植,于涧之幽。盘柯跨崄,沓柢凭流。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故其磊落殊状,森梢峻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嗟英鉴之希遇,保贞容之未缺。攀翠崿而行疲,指丹霄而望绝。已矣哉!盖用轻则资众,器宏则施寡。信栋梁之已成,非榱桷之相假。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斯在物而有焉,余何为而悲者?
译文
在八月壬子这一天,我游历至蜀地。我追寻着茅溪的溪流,深入那幽深的溪谷,那里山道险峻,几乎无人踏足。就在这人迹罕至之处,我发现了一株松树。这松树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依然苍翠挺拔,高达百丈。尽管周围有其他高大的树木,却都无法超越它的高度。啊,这松树啊!生长在不那么适宜的环境中,却拥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它的与众不同,又怎能不让人赞叹呢?世间万物都有其类别,也都有各自的情感寄托,士人因感触而抒***怀,于是我写下这篇赋来赞美这松树。
这松树生长在幽深的溪涧旁,它的枝干盘曲跨越险峻的山崖,根部紧紧依附着溪流。它不知在天地间生长了多少时日,又经历了多少个春秋的雨露滋润。它见证了世间繁华的多次变迁,深知世俗风气的多变与浮躁。因此,它展现出一种磊落不凡的姿态,枝叶繁茂,枝干挺拔。紫色的叶片在风中轻轻吟唱,苍翠的枝条在雪中振颤。可叹的是,这样超凡脱俗的松树,却难以得到世人的赏识,但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贞洁与完整。当我攀着陡峭的山崖感到疲惫时,抬头望向那遥远的天际,心中不禁生出无限感慨。罢了!轻浮之物往往能得到众人的喜爱,而宏大的器量则往往难以被众人理解。我深信这松树已经成长为栋梁之材,无需依靠那些细小的椽子来衬托。只是它志向远大而心境却常感压抑,才华出众却地位低下。这在万物之中都是如此,我又何必为此而悲伤呢?
赏析
这篇赋以松树为题材,通过描绘松树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以及它所象征的高洁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和对世俗浮华的批判。赋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使松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者通过松树“冒霜停雪”、“苍然百丈”的描绘,展现了松树坚韧不拔、傲霜斗雪的精神风貌;通过“磊落殊状”、“森梢峻节”的刻画,突出了松树的高洁品质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此外,作者还通过“英鉴之希遇”、“保贞容之未缺”等语句,表达了对真正人才的珍视和对世俗偏见的批判。
作者王勃介绍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他自幼聪颖过人,六岁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赞为“神童”。王勃的诗文以壮丽的词句、激昂的情感著称,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骈文。他的代表作包括《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其中《滕王阁序》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王勃的仕途并不顺遂,他因才华出众而遭人嫉妒,多次被贬谪。最终,他在南下探父途中溺水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令人扼腕叹息。尽管如此,王勃的诗文和才华却永载史册,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9-15 11:56:2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9492.html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