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9-15 11:53:34

日喻原文及翻译

这段文字出自苏轼的《日喻》,是一篇通过生动的比喻来阐述求知与悟道道理的散文。以下是该文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

一生下来就瞎了的人不知道太阳的样子,向有眼睛的人询问。

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盲人敲了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听到钟声,就以为是太阳。

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像蜡烛。”盲人用手触摸蜡烛,知道了它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管乐器龠(yuè,一种古代乐器),就以为是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远了,但盲人不知道它们之间的不同,因为他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得知。

道理的难以察觉比太阳更甚,而人们不明白它,与盲人没有什么不同。明白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好的引导,也无法超过铜盘和蜡烛的比喻。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龠,这样辗转相比,哪里会有尽头呢?所以世上谈论道的人,有的就着自己所见到的来命名它,有的根本没有见过却主观臆断,这都是探求道理的过错。

那么道最终是不是不可求的呢?苏轼说:“道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但不可强求。”

什么叫“达到”?孙武说:“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不刻意去追求,道自然就来到身边,这就是“达到”吧?

南方有很多擅长潜水的人,他们天天与水打交道,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潜水难道是偶然的吗?他们必定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打交道,到了十五岁就掌握了它的规律;生来就不识水性的人,即使到了壮年,看见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潜水的人询问他们怎样潜水,然后按照他们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溺水的。所以凡是不通过学习而想掌握道的人,都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从前用声律来选拔读书人,读书人混杂地学习而不专心于道;现在用经术来选拔读书人,读书人追求道却不努力学习。渤海的吴彦律,是个有志于学习的人,正要参加科举考试,我写了这篇《日喻》来勉励他。

赏析

《日喻》通过盲人识日的寓言,阐述了求知与悟道的关系。苏轼认为,道(真理或规律)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达到”的,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听闻或主观臆断就能“求得”的。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亲身经历、深入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文中通过对比盲人识日的错误和潜水者掌握水性的正确方法,进一步说明了求知应有的态度和方法。盲人由于从未见过太阳,只能依靠别人的描述来想象,结果产生了谬误;而潜水者则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掌握了水的规律,从而能够自如地在水下活动。这启示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避免仅凭主观想象或道听途说来下结论。

此外,苏轼还通过引用孙武和子夏的话,进一步强调了学习和致道的关系。他认为,善战者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同样地,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道,也是因为他们注重实践和积累。这种致道的方式,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上的“求”,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来“达到”。

最后,苏轼以吴彦律为例,鼓励他努力学习、深入探索,以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真正掌握道。这也体现了苏轼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