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传论原文及译文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9-16 10:33:30

       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伯英临池之妙,无复余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乎锺、王以降,略可言焉。锺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传论原文及译文

这段文字是对书法艺术发展及其代表人物评价的深刻论述,主要围绕书法艺术的起源、演变、风格特色及几位重要书法家的成就与不足进行阐述。以下是对其译文及赏析:

译文

书法的兴起,始于中古时期,那时用绳子打结或模仿鸟迹作为记号,已不足以观赏。到了后世,人们逐渐舍弃质朴追求华丽,铺展纸张,挥毫泼墨,竞相夸耀,比拼技艺的高低。张芝(伯英)临池学书的精妙,如今已难觅其踪迹;卫瓘(师宜)悬帐授徒的奇技,也少有遗留。到了钟繇、王羲之以后,书法的发展才略可言之。钟繇虽然一时独步书坛,但其书法也有超越常规之处,若论其尽善尽美,或许有人会有所质疑。至于他布局中的纤浓变化、疏密安排,如同云霞舒展、云卷云舒,无可挑剔。但他的字体古朴而不合时宜,字形修长超出常规,若论其整体风格,这或可视为瑕疵。王献之虽然继承父风,但并未展现出新的巧思。观其作品,字势疏朗瘦削,如同隆冬的枯树;笔迹拘谨,犹如严家受饿的隶仆。那枯树虽枝桠交错却无伸展之姿;那饿隶则疲惫无力,缺乏放纵之态。这两点,或许正是书法之病。扬雄(子云)在近代于江南享有盛名,但他的书法仅停留在成形的阶段,缺乏大丈夫的气概。他的字行行如春日蚯蚓蜿蜒,字字似秋日蛇行扭曲,让人感觉像是王濛卧于纸上,徐偃公坐于笔下。即便用尽千只兔毫笔,也聚不起一丝筋骨之力;搜罗万张谷皮纸,也收不拢半分骨力之美。以此传播美名,难道不是名不副实吗?以上几位,皆是名声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成就。因此,当我们详细考察古今书法,深入研究篆书、草书等各种书体,力求达到尽善尽美境界的,恐怕只有王羲之(逸少)了!看他点画的精巧,结构安排的巧妙,如同烟雾缭绕、露珠凝结,形态上似乎断开却又相连;又如凤凰展翅、蛟龙盘踞,气势上斜着却反而显得挺直。观赏他的作品,不觉疲倦;细究其奥妙,却难以穷尽。我心中仰慕,手摹心追的,就只有他一人了;至于其他那些微不足道的书法家,又何足挂齿呢!

赏析

这段文字不仅是对书法历史发展的回顾,更是对书法艺术精髓的深刻领悟。作者通过对不同书法家及其作品的评价,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既肯定了张芝、钟繇、王献之等人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又指出了他们各自的不足,尤其是对他们偏离书法本质、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表示了批评。相比之下,作者高度赞扬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认为他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其书法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作者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书法艺术的抽象美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书法作品的韵味和意境。这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写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总之,这段文字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论述,更是对书法艺术追求尽善尽美境界的崇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