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碑原文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9-06 12:42:14

曹娥碑原文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景沉,爰来适居。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迎伍员。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晔晔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待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是以哀姜哭,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铭曰:

名勒金石,质比乾坤。岁数历祀,丘墓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义之利门。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昭后昆。

曹娥碑原文翻译

译文

孝女曹娥,是上虞人曹盱的女儿。曹家的祖先与周朝有同源的关系,后来迁居至此。曹盱擅长击鼓歌唱,能以曼妙的舞姿取悦神灵。东汉汉安二年五月,曹盱在迎接伍子胥(即伍员)的仪式中,逆流而上,不幸被水淹没,尸体未能找回。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日夜思念父亲,悲痛欲绝,在江边哀吟了十七天后,最终投江自尽,以寻找父亲。五天后,她竟然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然而,从汉安二年到元嘉元年(即青龙在辛卯年),这段时间里,曹娥的事迹并未得到官方的表彰。直到后来,度尚为她设祭并撰写祭文,文中赞颂道:

这位孝女,姿容晔晔,端庄秀丽,仪态万方。她本应是美好家庭的贤妻良母,生活在和洽的阳光下。然而,还未及行礼成婚,便遭遇了慈父逝去的巨大打击。苍天啊,你为何如此无情?没有了父亲,我们还能依靠谁呢?曹娥向神灵哭诉哀求,毅然决然地投江,视死如归。她轻盈地沉入泥沙之中,又时而浮现在水面,随波逐流,或停泊在洲渚,或穿梭于急流波涛之间。她的壮举让众人失声痛哭,悲痛万分,道路两旁挤满了观者,他们泪流满面,甚至惊动了整个国都。曹娥的孝行,就像古代哀姜为杞梁之死而哭崩城墙一般感天动地。有人为她毁容、割耳,甚至坐台待水淹死、抱树自焚,以表达对她的敬仰和同情。

啊,这位孝女,她的德行是如此高尚,即便是在尊贵的国度里,也是难得的典范。更何况是在我们这些平凡卑微的百姓之中呢?她如同未经雕琢的玉石,自然天成,无需修饰。她的忠贞与坚韧,千百年来从未改变。真是令人哀叹啊!于是为她刻碑立传,铭文如下:

她的名字将被镌刻在金石之上,与天地同寿。岁月流转,历经沧桑,她的坟墓将高耸成丘。她的光辉将照耀后世,显扬于天地之间。生前虽贫贱,死后却因其高尚的德行而尊贵。这是义行的力量所在啊!何必哀叹青春易逝,命运多舛?她的美好与坚贞,将永远与神灵相伴。就像尧帝的两个女儿成为湘水之神一样,曹娥的事迹也将激励后世,永载史册。

赏析

曹娥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深刻内涵。她为了寻找父亲的遗体,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超乎寻常的孝行令人动容。文章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赞颂,展现了曹娥的忠孝节义和高尚品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推崇和敬仰。

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先叙事后议论的方式,先讲述了曹娥的故事,再通过度尚的祭文和铭文来表达对她的赞美和敬仰。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既有对曹娥形象的生动刻画,又有对孝道精神的深刻阐述。整篇文章充满了对孝女的敬仰和对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曹娥碑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