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7-17 11:13:07

大学之道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道译文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欲齐其家者: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家齐而后国治: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大学之道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重要文献。它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管理、国家治理以及天下太平的层层递进关系,强调了修身作为一切的根本。通过“八条目”的论述,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示了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的完整道德实践体系。

这段文字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指引,也是对理想社会构建的蓝图。它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通过不断的学习、反省和实践,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进而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状态。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即通过内在的修养达到外在的成就。

大学之道创作背景

《大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曾子(曾参)或其门人弟子,但具体成书年代已不可考。它最初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逐渐独立成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在汉唐时期,《大学》的地位逐渐提升,到了宋代,更是被朱熹列为“四书”之首,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儒家经典的核心。

大学之道作者介绍

虽然《大学》的具体作者不详,但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中了解到其背后的思想渊源。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经过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曾子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传承。因此,可以认为《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是与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世的儒家学者如朱熹等人对《大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发挥,使其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