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
- 《文言文》
- 2024-07-17 11:13:07
大学之道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道译文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欲齐其家者: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家齐而后国治: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大学之道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重要文献。它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管理、国家治理以及天下太平的层层递进关系,强调了修身作为一切的根本。通过“八条目”的论述,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示了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的完整道德实践体系。
这段文字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指引,也是对理想社会构建的蓝图。它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通过不断的学习、反省和实践,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进而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状态。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即通过内在的修养达到外在的成就。
大学之道创作背景
《大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曾子(曾参)或其门人弟子,但具体成书年代已不可考。它最初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逐渐独立成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在汉唐时期,《大学》的地位逐渐提升,到了宋代,更是被朱熹列为“四书”之首,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儒家经典的核心。
大学之道作者介绍
虽然《大学》的具体作者不详,但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中了解到其背后的思想渊源。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经过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曾子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传承。因此,可以认为《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是与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世的儒家学者如朱熹等人对《大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发挥,使其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7-17 11:13:0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8623.html
上一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人皆有不忍之心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