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7-14 11:18:40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赏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文章首先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点,强调了伯乐对于发现千里马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然后,进一步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以及“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最后,作者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慨,对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自己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马说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世隐居。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不得志。

韩愈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马说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