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7-12 10:01:0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赏析
这篇文章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所著《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强调了“人和”即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道理。文章通过对比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对战争的影响,得出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同时,文章也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行仁政的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在赏析上,这篇文章运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同时,文章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仁政”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和战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说和言行来影响当时的统治者,使他们能够实行仁政,以减轻人民的苦难。因此,他创作了许多关于仁政、王道、人性等主题的著作,《孟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一说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7-12 10:01:0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8498.html
上一篇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富贵不能婬的原文和翻译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