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7-12 09:17:08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

2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赏析

这篇短文通过陈太丘与友人的约定及其后的冲突,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诚信、礼貌和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

  1. 诚信的重要性:文中友人因迟到而失去与陈太丘的会面机会,且对此毫无歉意,反而责怪陈太丘“相委而去”,这凸显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元方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反驳友人,表明在古代中国,守时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2. 礼貌与尊重:友人在得知陈太丘已走后,对年仅七岁的元方出言不逊,骂其父为“非人哉”,这完全违背了基本的礼貌和尊重原则。元方则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予以回击,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子女的良好教育。

  3. 家庭教育的力量:元方年仅七岁,便能在面对大人的责难时,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地进行反驳,这离不开他良好的家庭教育。陈太丘的教育方式显然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品德的培养,使得元方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与智慧。

创作背景

这篇短文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陈太丘与友期行》作为其中的一篇,通过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巧妙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诚信、礼貌和家庭教育的重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